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运用失衡现象及对策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插图 运用 失衡现象
正文
教材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行的小学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然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没有领悟到教材的编排特点,没有准确把握插图与课文的关系,没有摆正插图在教学中的位子,在运用插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运用失衡现象
1、重图轻文
表面看,语文老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想像,练习说话,课堂气氛热闹。但仔细一想,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把图与文的关系颠倒了,插图成了第一语言,课文成了插图的附件,教学重心偏移,看图说话代替了对课文的阅读。结果阅读课几乎变成了看图说话课,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成了一种摆设,连课文都读不通顺、流利,更何谈对课文意境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学生的表演更是一种形式,虽然热闹,却很空洞,缺乏对语言的内化与品悟。如果这位老师能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将课文语言与图画融为一体,则将是另外一种效果。如在学生表演蚂蚁搬粮食之前,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背”、“拉”、“个个”、“满头大汗”等词语仔细品味,读出蚂蚁勤劳的形象,在学生表演“背”、“拉”这两个动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像,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自己积累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出来,将内化的语言形象化,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将看图、表演与学文融为一体,真正走进课文优美的意境里。
2、图文相悖
教材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不能仅仅专注于图画本身的艺术形象,忘情于图画的艺术境界,沉浸于图画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看不到图与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忘记观察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文这一根本。该教师注意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领悟教材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使学生能顺利地走进课文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意境中,这种教学方法应值得提倡,但是该教师把课文插图当作了一幅单独的图画,没有从课文的角度去审视插图的内容,就图观图,割裂了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学生对插图的观察结果与课文内容出现了诸多矛盾之处,七泖湖被误解为池塘,荷叶上的雨点被误解为露珠,王冕背上背着的斗笠被误解为草帽,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误解视而不见,没有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有机地进行纠正。同时,由于老师所提问题比较空泛,结果学生思维泛化,视角狭窄,缺乏深度和整体感,只看到图中浮在表面的点,看不到面。教学时我们要坚持图文一致,着力引导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透过图画内容想像图画背后的事物,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少年王冕》一课的插图所反映的主要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但却涉及到整篇课文的内容,是引发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对话的一个载体,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课文与插图的呼应,从“你发现了怎样的雨后美景”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插图,对景物的观察着眼于色形的表达,对人物的观察着力于内心世界的揣摩,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阅读插图后的思考自然地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王冕的认识,享受课文语言的美,使插图真正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
要充分发挥教材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必须与插图、教材等展开切实有效的对话,通过对话让课文插图回归本位。
1.对话插图,弄清插图含义。要合理使用插图,我们首先要仔细研读插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插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重点突出什么?(3)主要表现了课文中哪段文字的内容?(4)采用何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5)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此基础上,弄清插图的主题,明了插图的特点,领悟插图优美的意境,挖掘插图内在的神韵,体会插图蕴涵的情感,完善插图创意的不足。
2.对话教材,把准编者意图。插图是编者加进教材的,是编者意图的体现。与插图对话就是与编者对话,通过对话揣摩编者将插图编进课文的意图:是浓缩课文思想内容,还是再现课文情节;是为了认识人物,还是为了创设意境;是补充文本虚点,还是丰满文本形象;是化解课文的难点,还是体现课文的重点。通过对话明确插图在教学中的定位:是教学的一个资源,是辅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手段,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座桥梁,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我们只有把准编者意图,明确插图的定位,才能很好地运用插图。
3.对话课堂,适时使用插图。并不是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要在一堂课中使用,也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使用插图,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因此,我们在认识了插图的内容和编者的意图后,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哪个环节中使用,分几步使用,采用何种使用形式,达到什么效果,注意哪些细节等。我们只有选准使用时机,才能提高插图的使用效果。
4.提高教师对插图的运用意识。教师能否具备对插图的运用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运用意识。教师对于插图运用意识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意识到插图的作用。插图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插图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语文的许多知识仅仅依靠文字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一定的图片。例如,语文的内容往往会描述一定的意境以及美景,仅仅依靠学生的理解有时很难想象出景象。图片就是可以帮助学生还原文章的美景,让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度。而且,还能够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插图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对插图的运用意识。
5.运用插图,丰富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插图运用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例如,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采用插图。导入部分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语文的学习。在导入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看插图,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想要深入地去学习语文课文。而且,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插图都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的图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引入部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插图。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往往都会有一定的插图作为注释。教材中的插图并不是随意地进行设定的,而是完全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设定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插图的教学,切不可单独采用插图进行教学。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插图,在每节课的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去回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要采用插图。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文字内容与插图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6.利用插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利用插图的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插图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插图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插图知识教材里的装饰,并不是学习的内容,从而对于插图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也要提高学生对于插图的重视程度。而且,教师在运用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插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于插图的理解深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总之,插图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课文插图决不仅仅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应是一个宝贵的阅读教学资源,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认真地研读插图,与插图展开有效对话,在对话中摆正观图与学文的关系,合理地利用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让阅读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山林,蒋婷汝.中学教材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8(07).
[2]曹祎, 杨红珍. 从《朗读者》看小学教材的深度教学[J]. 小学教学研究, 2018, 665(31):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