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正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提及,学生必须培育的的核心素养涵盖了文化底蕴、自我提升、群体互动三个维度。在语文学科的领域内,这些素养具体体现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等。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这种变化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在线上获取各种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在线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学生可以更方便地与教师交流,提出问题并获取反馈。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这种互动性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感,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主动探究和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探究工具,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探讨《黄河颂》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黄河的实景视频与《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视觉与听觉双重震撼的学习环境。视频中的黄河之水滚滚向前,波涛汹涌,配上合唱团的热情演唱,瞬间将学生带入到黄河岸边,让他们仿佛亲眼目睹这条巨龙蜿蜒在我国的大地之上,感受其带来的震撼与力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黄河的景象有了直观的认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黄河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沿岸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对其进行赞美和描绘。而《黄河大合唱》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歌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对黄河的颂扬,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爱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黄河颂》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爱国情怀。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黄河颂》的内涵,让他们在感受黄河的伟大和壮丽的同时,也认识到黄河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这种教学方式,既承袭了传统的文学教学,又加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元素,使教学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边界,更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学信息得以通过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展示,从而将原本难以捉摸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形象、活泼且具体的呈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语文教学仅限于文本模式的限制,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韵味。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解读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向学生展示普法战争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这些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能够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启发。
例如,在教授《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普法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楚。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让学生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借助这些多媒体材料,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爱国情感和对失去祖国的痛楚。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直观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问,激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和分析技能。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网络平台已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还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使得学习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各种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无疑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颠覆和创新。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事迹。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观看纪录片和英雄人物的采访视频,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网络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丰富的资料,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电子作业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辅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结束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为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惠玲.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实践[J].学周刊, 2024(3):125-127.
[2] 吴行顺.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实践[J]. 2021.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1.03.1170.
[3] 王晓丹.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8(25):1.DOI:CNKI:SUN:KCJY.0.2018-25-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