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政策;方法措施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表面上是减少了作业的数量以及培训班的数量,但其实质确实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自身的教育工作,不断规范自身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升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身心处于发展时期的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1、明晰双减概念并落实
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双减政策得以提出,但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依然留存了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并从教师思维的角度入手,明确双减政策的内涵以及实施的根本目的,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双减理念相关的内容,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进行重组与归纳,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将双减政策贯彻于教学始终。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材编订中融入了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在深入把握了双减政策的内涵过后,教师可以将这类内容作为双减课堂的拓展内容,一方面用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与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中有关于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九章算术》中总结出的“割圆术”,从最开始能够将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到最后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既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又是当时世界数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这一案例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拓展说明,通过引入历史故事、时代背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更多发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除了教材中给出的案例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更多相关的教学案例与素材,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与思维,感受数学世界的多姿多彩,在丰富自身文化积累的同时了解不同数学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从而形成善于思考与批判的习惯。这样既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又在无形之中塑造了学生的思想,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数形结合,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抱有满满的热情与好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能够更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更积极的完成探究与思考的活动。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他们就会在学习中表现的十分被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学习效果较差。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资料均围绕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的辅助类书籍,学生能够轻易的获得解题的思路与答案,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之目前阶段各种扫描查询答案的软件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探究兴趣越来越低,甚至会养成不爱思考、直接搜题的不良习惯。在双减背景下,想要在降低学生作业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寻找与学生思想契合度更高的内容,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3、注重引导式教学
减负并不是双减政策的唯一目标,减负增效才是双减政策所追求的本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因此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建模、逻辑能力方面的引导,这样既能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又能实现增质提效的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引导式教学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与解答的过程中逐渐从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掌握知识,进而实现举一反三。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引导问题需符合本节课教材知识点,并具有发散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引导下充分思考、积极联想、大胆质疑,从而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切忌将问题设置的过于单一直白,可以利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导入课堂,并为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问题,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兔子在自家花园种了很多胡萝卜并认真耕作,但是到了胡萝卜收获的时候,小兔子因有急事不得不离开家几天。当小兔子离开家的时候,有一只馋嘴的山羊发现了小兔子的花园,偷吃了小兔子的胡萝卜。当小兔子回到家中发现胡萝卜只剩了一点,便询问山羊吃了多少胡萝卜,山羊说第一天吃了1/5的胡萝卜,第二天吃了剩余的1/4,第三天吃了剩下的1/3,小兔子数了数现在只剩下了20个胡萝卜。”通过故事的形式既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课堂,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感与畏惧感,又能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述故事,一边配合上具体的图文,进一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的时候,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教师可以趁此机会提出问题:“你知道小兔子一共种了多少胡萝卜吗?”此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便能化为学生思考的动力,引导学生运用反向推理的方式进行计算与逐步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相较于直接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当学生出现思想分歧时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在公布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与检验,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能完善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4、当堂反馈及时补救
双减政策的侧重点之一在于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作业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在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后势必会导致教师难以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建立当堂反馈的管理机制,比如在每节课下课之前预留3-5分钟进行随堂测验,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情况。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准备一些习题,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这些习题,让学生集中做题。在学生完成过后,教师当场进行讲解与检查,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批改,检验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否则便要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等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标记进行提问,从而实现及时补救,深化学生对当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实现当堂巩固。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进行接力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落实双减政策,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深入分析双减政策的内容与要求,明确双减政策的本质,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同时精进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邓潮海.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20):92-94.
[2]周思婕.“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品质课堂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7):85-87.
[3]朱巨煌.“双减”政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回归高效课堂的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23(28):9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