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宗志

摘要

美术这门重要学科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绘画的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艺术修养。但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缺少实践操作机会的问题。所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怎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美术课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效、更加有趣。


关键词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正文


前言:以探究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为目的,剖析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实践操作机会不足,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等问题。其次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提出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以及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最后对实施策略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

1.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生活化教学方法是通过把抽象的艺术概念与手法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相联系,使其更具体、更直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二、生活化教学法可以把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并创造出艺术作品,进而强化其对于美的感悟,提升审美情感。另外,生活化教学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更好的探究与表达对美的认识。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法还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而这正是小学美术教学所要培养的一些重要品质。总之,生活化教学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审美情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法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更高效的美术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2.1结合生活实践

指导学生对生活中艺术元素进行观察与体验,尤其是色彩,形态,材质对美术教学而言至关重要。让学生对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建筑物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把这些因素融于创作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其他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并记录观察到的不同颜色、形态和材料。可利用素描,摄影等手段对所观察的图像进行记录,从而进行后续艺术创作与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材料,如用观察花草植物画水彩,用动物形态写生,或用建筑物材质拼接等。创作时,促使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把所观察的艺术元素融进作品。当观察艺术元素被纳入美术教学内容后,还应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使其从色彩,形态和材质等方面的真实观察来领悟艺术原理,并且把这些原则应用于他们的创作之中,对艺术作品构成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在美术教学当中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所观察的艺术元素,会让学生对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感受,还能激发出学生对创造的激情与动力。

2.2鼓励多方面的表现形式

鼓励多侧面表现形式教育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在艺术表现上充分表现个性化、多样化。该方法意识到传统绘画虽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形式,却并非唯一途径。通过将素描,水彩,拼贴,立体构成等等各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以不同的视角与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审视与展示,进而开阔其艺术视野与提升审美水平。指导学生以生活场景为基础开展多样化创作对培养学生创新与联想能力亦有积极影响。通过观察与感悟人生的种种形态,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不同表现形式,有机地纳入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与表现中去,使自己的创造更富有实际意义与人生情感而不是死板机械地表现出来。该教育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各种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长处与偏好,所以通过多样化创作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充分的展现自身的潜力,由此树立起了创作能力上的自信,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与性格。最后,这一多元化教育方法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触到不同表现形式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多样性,形成对艺术作品的分辨与分析能力,增强对艺术的认识与喜爱。

2.3艺术实践结合社会实践

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备受推崇的教育方法之一,这种教育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情感,又能帮助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与时下社会热点或者学生所处环境中的话题相结合并开展艺术实践能够给学生带来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并促使其对社会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做法可采取各种形式,例如绘画,雕塑,摄影,手工制作等等,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担忧。该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艺术视角下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性别平等问题,进而深化对上述主题的认识。同时学生能在艺术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感。这一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学会多角度地考察问题和从中得到启示。另外,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如把绘画和历史,文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另一视角认识某一问题并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态度。最后,在这样的练习中,同学们也能学会协作和沟通,并建立相互之间的互助与支持。两人可一起探讨,协作完成艺术作品并交流对方的观点与心得,以促进个人成长及团队精神。简单地说,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情感,批判性思维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来实现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其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4培养审美情感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法,来发展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情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途径。此法能使学生透过自己的眼与心去感受人生之美,进而增强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鉴赏能力。在生活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日常用品和建筑风格,从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写生,摄影,写生等形式,使学生以自己的形式记录并表现感受过的美好。与此同时,还能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鉴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使其懂得对历史文化之美的尊重与感悟。另外,生活化教学法下,教师可借助音乐,诗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把美的事物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此同时,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诠释美的事物,在创造中抒发自身对于美的认识与情感。综上所述,借助生活化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引导,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该方法能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对于美的认知水平与审美情感,有利于增强其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与鉴赏能力,进而充分培养其审美素养。

2.5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关注教育对象所处环境的多元文化,并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识与尊重、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着学生们形成了一种宽容,豁达的跨文化视野。生活化教学法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途径,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观察与感悟,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刻地认识与体会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加强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感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其次运用多媒体资料,音视频资源,呈现多种文化特色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及手工艺品,使学生体会不同文化形式所带来的美与独特魅力;另外,在文化交流活动的帮助下,通过游戏和讲故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发展其对文化的兴趣及鉴赏能力。通过这些生活化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浑然天成的场景下对多元文化产生更深的感受与领悟,并激发其跨文化好奇与渴望之情,丰富其审美体验、发展其包容性与开放性思维等,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

总结语

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法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水平,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戚瑞. 用"生活"点亮课堂——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华夏教师,2023(17):94-96. 

[2] 刘利敏. 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8):147-149. 

[3] 张荣荣. 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新课程,2021(30):125.

[4] 周美玲. 用“生活”点亮课堂——试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3(3):316-318.

[5] 马燕玲.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2021(7):217-2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