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入民办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德育;民办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必要性
正文
德育教育在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道德品质、以及政治意识,和智体美劳相互联系,彼此协调,德育之所以被放在“五字教育方针”之首,先于其他四项,是因为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动力和导向作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发现美,受到“美”的熏陶,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的培养必须要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尤其是在办学治学更加自主的民办高校中,只有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才能够确保培育出专业技能扎实、道德品质优良、深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重视技能传授,忽略德育渗透
吕艺生曾经说过“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是主流,但有重才不重德的倾向”。舞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尤其是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其风格迥异、动作独特,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现场指导训练,而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花费在排练、表演、创编等环节的时间要明显多于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培育道德品质的时间。从部分民办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和培养要求来看,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落脚点还是培养能够使用各种工作岗位需要,开展有关舞蹈的表演教学、创编科研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上主要提出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舞蹈表演编导、教育教学的能力。由此可见,目前民办高校中,对于舞蹈专业的要求出现了重技能、轻品德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在办学上的自主性较强,虽然对于民族民间舞的课程设置也会遵循相关的学科要求和专业标准,但是受制于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或办学理念,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办法、内容和形式还不是太多。
(二)重视就业成效,忽略奉献精神
现如今,就业率的高低早已成为评价一所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成效而忽视了学生今后能为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对于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无论是从事舞蹈教学还是舞蹈表演工作,都担负着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的重任。这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培养期为舞蹈事业做奉献,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而努力的思想理念。但从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来看,过分强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导致了无论是院校、教师还是学生,心中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就是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岗位的好坏。培养出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多的是个人,而不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参与和奉献。
二、德育融入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路径
(一)训练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时机和场合也可以灵活把握。对于民办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来说,虽然训练课程和练习时间占大多数,但在训练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
第一,“可以在规范化训练中,养成学生正确和科学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舞蹈老师,必须非常敏锐地观察并确保学生遵守舞蹈的标准。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对舞蹈的理解,并结合舞蹈的规则和特点,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跳舞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缺陷,并最终实现“行为示范,德高为师”的目标,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可以在双人舞训练中,提升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格素养”。民族民间舞蹈的许多训练都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这种情况并非唯一的例外,这不仅是对古代男耕女织、协调配合思想的传承,也是对民族舞特色的表现。在这种双人舞训练中,需要舞伴间协调配合,默契自如。因此可以在训练中向学生传递尊重和信任的理念,让学生们在训练中增进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学会在生活中对待他人更加尊重和信任。
第三,“可以在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舞蹈训练需要坚实的基本功,一分钟的台上表演,十年的台下努力,这是舞蹈艺术成就的基础。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吃得苦中苦,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尤其是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很多动作是十分夸张而难以训练的,因此在训练中可以进行典型事例或任务教育,鼓励学生们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
(二)课堂授课中融入民族文化
对于民办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来说,无论是舞蹈理论课程,还是实地训练课程,都需要进行课堂教授。因此,要求民办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民族舞蹈,讲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增进学生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和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一,应该充分收集并展示本民族的相关资料。教师应该充分收集该舞蹈所属民族的各种图片、文字、故事等,然后利用多媒体方式将其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朝鲜舞时,可以搜集有关朝鲜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以及朝鲜族舞蹈特点介绍的有关视频,事先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把握舞蹈动作技巧,也更加充分认识朝鲜族的光荣历史。
第二,应该充分将民族风俗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民办高校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的课堂讲授中,要注重把民族风格添加进入舞蹈动作的讲解中,特别是那些富有民族代表性的动作,以便使学习者理解并把握舞蹈的精髓,认识民族的人群特征。例如,在讲授蒙古舞时,应该着重讲解蒙古族的热情、豪迈,像学生介绍蒙古族不仅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还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在历史上,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曾经征服了大片领土,受到后人崇敬。而蒙古族舞的翻腕、抖肩等动作,正能够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果敢、豪放。
第三,应该充分从民族服饰装饰体现民族文化。我国的56个民族,其服饰标志不尽相同,而民族服饰与民族舞蹈一道,更能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服饰也是民族舞蹈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给舞蹈表演者和观众传递许多信息。在教授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时,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民族服饰来传播民族文化。例如,当讲授藏族舞蹈时,可以讲解藏族服装的独特之处,比如长袖、大襟和宽腰,以及藏族舞蹈中常出现的哈达代表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对藏族文化的认同感,对藏族人民的信任感。
(三)就业引导中突出社会美德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许多传统社会美德,如忠、孝、节、义、忠、廉、耻、勤等,这些传统社会美德是受人陈赞并且被社会认可的。民办高校在对于民族民间舞专业学生的就业引导中,除了要教授他们如何正确择业外,还应该向他们灌输社会美德的重要性,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意义。
第一,要在就业培训中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有些民办高校会在学生毕业前夕为其开展就业课程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围绕如何发挥民族民间舞专业优势更好地择业,还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以及凭借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够从事哪些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进而彰显自身价值的工作。
第二,要在定向就业中考察社会实践能力。一些民办高校会与中小学或民营教育机构合作,进而帮助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学生定向就业。民办高校可以与就业单位一道,在学生入职前除考察学生专业成绩外,重点查看其社会实践经验,如参与过什么社会公益或民族文化宣传等活动。
三、德育融入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必要性
(一)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舞是各个民族生活、繁衍、创造的生动体现,是凝聚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在民族民间舞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舞蹈的演变过程揭示记录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全部经历,包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例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演出者和欣赏者会有不同的心情,它体现的是景颇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他是文化认同意识强化的表现。但如何在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只教授学生舞蹈的表演技巧,而不讲解民族文化和舞蹈内涵,就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和民族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对于民办高校的民族民间舞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在高校阶段补充融入德育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民族认同感。
(二)更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德育教育中十分强调情感教育,而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成功也依赖于激发表演者的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形成情感共鸣。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上,也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激发他们的情感,而融入德育,就是最好的方式。例如,大型民族舞蹈《黄河儿女情》中,有不少舞蹈都是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舞蹈背景和意义,如果表演者没有受过一定的德育教育,其中的很多道德品质和内心情感是很难理解的。德育融入民间舞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德育要素添加到舞蹈中,而是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舞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培养互助共享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发展动力,进而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它能够更好地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形式。
(三)更能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真谛
从人们创造舞蹈开始,就赋予了其特殊的含义,无论是部落时期的仪式,还是古代时期的表演娱乐,亦或是孔子所强调的“乐教”,作为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舞蹈往往比单纯作用于听觉的音乐和单纯作用于视觉的美术来说,更加具有专门的韵味。“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越发体现出它的文化性,舞蹈不再是单一抒发喜、怒、哀、乐之情的工作,他更多地表现了人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现象,揭示了生活真谛”。而这些,只有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具备谦虚谨慎、厚学博爱的品质才能实现。如云南民族舞蹈——孔雀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独特的音乐、舞姿等,能够展示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真,引导观众向善向好,而表演者只有领悟了舞蹈的真谛,才能够将其蕴含的美育功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四)更能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功能体现在制约个人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方向,适应个人自我完善的需求,激励与调控个人的智能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可以发现,在“德智体美”的素质要求中,德育能够培育“德”和“智”,而民族民间舞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体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是能够培育“体”和“美”的。可见,将德育融入到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更能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论
民族民间舞蹈是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文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舞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并从中汲取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素养。德育融入民办高校民间舞课程的必要性主要现在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更能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真谛和更能培育学生全面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总之,将德育融入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舞蹈技巧,加强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陶冶,以及增进审美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璐璐.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及应对策略[J].尚舞,2022(07):80-82.
[2]赖琼琼.论课程思政元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融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44(S1):161-163.
[3]倪颖. 中职舞蹈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探究[C]//.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职业教育篇).2022:107-112.
[4]邓元范,徐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德育探究[J].戏剧之家,2021(31):121-122.
[5]吴冰玄. 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及优化分析[C]//.2021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21:189-193.
[6]顾妍龙,徐晨.高校舞蹈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才智,2021(11):98-100.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项目“面向‘美好生活’的民办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2491)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