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为了“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潘梦翔

商洛市初级中学 邮编726009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家校合作在中西部县域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实地调研的深入探索,本文揭示了当前县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家校合作的精准实施策略。借助生动的实际案例,本文详尽阐述了家校合作在助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并对其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深刻反思。最后,本文直面家校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校合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意义;精准策略;

正文


我们的媒体不断讨论“鸡娃”“内卷”,中产阶层关于育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孩子抑郁比例的问题在不断凸显。相比之下,中国中西部县中的孩子对于教育的需求有时候却经常性地被忽略。林小英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可以说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就像美国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讨论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在现今的中国,中上阶级的大城市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乡村的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

县域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承载了无数孩子的梦想和希望。在中国,县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1.县中孩子的独特困境

县中的孩子们,身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优秀的教师往往难以扎根县域,省会和一线城市虹吸效应日益显著,导致孩子们难以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其次,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孩子们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此外,硬件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县域教育的发展。

虽然有各种限制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便利性改变了学和家长的选择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闭塞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周边县市的距离导致优秀生源进一步快速流失。市场化的办学行为为当地居民求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农村有上进心、敢于打拼、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也选择去中大型城市发展连带着县城的孩子也进一步减少

乡村孩子家长选择学校的方式受到择校资本的影响,他们缺乏一定的信息渠道和鉴别能力,盲目跟风,简单地将“最好的”等同于“城里的”“最贵的导致私立学校在县城特别受欢迎,而他们却是最深的受害者,节衣缩食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而孩子在学校却很容易受到攀比和不良风气影响。家长凭借家庭经济能力、孩子学习成绩或社会人脉关系等“择校资本”,让孩子到市里优质学校或承诺学费优惠好处的民办学校就读择校资本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离开乡村的能力

农村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为学生提供经济、文化甚至情感方面的支持而且学业基础薄弱,对未来感到迷茫还有学习习惯问题,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养成了一种惰性,不主动没有机会接触课本之外其他的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有的人会说有手机,但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课外活动的情况下,在大数据的精准投喂下,手机在他们手中只是成为了打游戏和刷娱乐视频的工具

农村学生的父母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任何资源和关系帮助孩子离开这里,也无法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咨询和帮助特别是在学习的重大抉择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结构和缺失父母的陪伴无法为这些学生提供心里上的避难所。

学校将责任和风险推给了教师个体,而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也只是个人性质的安慰和同情,并没有形成制度性的合力有效地预防很多事件的发生。农村学生的困境对社会的反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阶层分化。成绩、金钱、权力和关系成为决定县城孩子前途的“择校资本”。而在县城留下来的可能就是最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孩子,他们同样也不愿意选择就读职高或高职,因此注定既不会成为高考的佼佼者,也无法逃离如同父辈那样的命运。

2.影响县域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县域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然而,在县域地区,优秀的教师资源往往稀缺,这成为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相应的,就是在军事化管理

的衡中模式在县城的遍地开花。

此外,课程设置和硬件设施也对县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孩子们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而硬件设施的完善则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在县城的中学,只有单调的学习模式。

3.政策支持与改革措施

针对县域教育面临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县域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县域教育事业。其次,推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县域教育,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

4.家校共育的积极成效与途径探索

在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县域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引入外部名校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成功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一些县中也积极探索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如开展特色课程、加强与高校和企业政府的合作等,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维度予以展开:一是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社团,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感,积极实施双减政策,统筹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

二是学校开展针对性的家长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三是家校协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召开家长大讲堂,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家长力量,让家长走进班会,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案;

四是强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联动,发挥社会力量和家长力量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有能力,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着积极显著成效。

以我校为例,学校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亲子沟通实践活动,家长大讲堂,走进福利院,养老院,部队,法院,政府,图书馆等,让有能力的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进行参观和志愿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远离手机,投身社会,树立远大志向。实践结果表明,家校合作,统筹社会医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要想进一步提高县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还需要深入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应加强对县域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其次,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求。同时,加强县域学校与城市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县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5.总结与展望

县域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县中孩子的梦想和希望。虽然目前县域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但在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县域教育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并支持中国县域教育改革,共同为县中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书写县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家庭学校.张小茅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8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3]夏茂、厉雷、李华军.伤村.[M].文学评论,2008,(6)

4]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5]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M].1989

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2001

[7].刘万伦.中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2):114.

[8].杨振.帮学生度过“学习适应期”[J].宁夏教育,2003,(1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