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策略与技巧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三》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策略与技巧
正文
一、引言
2013年,习主席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国际经济走廊的建立,实现了经济的全方位联动和多元化共赢。在这样的国内国际局势下,英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直接对接社会、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大学,如何培养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必须要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学外语课堂中,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其教学应用备受关注。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中,译处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密不可分。在目前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占15%,106.5分。“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的英语能力培养中,“译”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项能力。“译”关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阐述,也是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翻译与写作紧密相关,互相促进。
目前在英语公共课中,翻译已占据相当的比重,在我校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后题中,英汉对比翻译是最后单独的一部分。在四六级考试中,翻译是单独的考查题型,与写作一起,是与听力、阅读并列的第三项衡量指标。纵观四册《新视野大学英语》,英译汉几乎全部为西方素材,而汉译英则是中国的发展、历史、现实、国粹、经济态势等内容。近些年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对于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考查的也是越来越多。
二、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外语课,本身涉及英语各种能力的训练、培养与提高,实则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然而,翻译只是在授课过程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系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一)翻译理论缺失,重视不足,翻译教学边缘化。在公共外语教学中,翻译占据的分量比较少。以我们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翻译只在课后题第九题、第十题中出现,课后细节阐释部分只涉及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阅读技巧这两部分,没有针对翻译的理论讲解。在事实上,翻译本身是门学科,在公外教学中,翻译教学缺乏了对应的理论支撑;而讲授英语的教师也未必是翻译专业出身,翻译理论武装不足。总而言之,翻译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边缘化明显。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较难达到一致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都是本科生,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现有水平都存在差异,有英语的忠实爱好者,也有文科极差的“短腿”学生,如果只是一刀切、满堂灌,缺乏针对性的讲解和实操,则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效果不佳。
(三)翻译教学中,缺乏文化背景的输入,学生对翻译素材理解不够,对东西方文化、历史、政经方面缺乏深度理解。《新视野大学英语》选取的文章内容较广泛,从大学校长对新生的欢迎致辞到以孩童之眼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叙文,再到论述动物权利和人类权益孰轻孰重的议论文,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文本翻译时做好背景分析调查,设计好侧重点,让学生理解翻译素材,在学习翻译技巧的同时领会背景知识。
(四)翻译素材与内容不够丰富,翻译缺乏系统学习,学生被动听讲多,主动学习少;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翻译练习的文本,就是课文内容,除此之外,只有课后第9、10题,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题目,翻译素材匮乏。翻译的讲解,也只在讲述课文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才略略提到,翻译教学没有系统。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课堂参与度低,多是被动听讲,而较少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翻译过程中。 讲述课文翻译时,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偶有问答环节,翻译教学设置样式单一,不够有吸引力。
三、翻译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系统化翻译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原文的讲解,适当引入翻译理论,如文化转移理论、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和动态对等理论等。通过实例,让学生对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的应用有更为直观具体的印象;让学生在翻译练笔过程中应用翻译技巧,使之融会贯通,用于实践。
(二)打破思维惯性,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学生观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丰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协作交流能力;强化情景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能力;多维度设计教学方案。
(三)结合教学单元主题,融入思政映射点,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在课文翻译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主题的输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纵向整合课本资源,四册《新视野大学英语》单元章节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打破学习顺序,增强各册同一单元的思政主题,实行模块化教学,如分为: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不同的主题。
(四)以实用为前提,选取合适的翻译素材,系统地介绍翻译技巧。结合当下时事政治,让翻译选材与时俱进,如“最美逆行者”、“二十大金句”、第五届进博会习主席的讲话等。在课程学习的环节中,向学生逐步介绍增译,省译,词性转换,拆句、重组、被动语态的处理、正译,反译、合译等。创建多元化的翻译环境: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
四、翻译策略与技巧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实例
(一)拆译法(division)与合译法(combination),这两种方法是指,为符合汉语语句的习惯,而将英语中过长的句子结构进行拆解成多句或合并为整句的翻译方法。拆译与合译的应用要根据具体的英文文本去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目的语的流畅表达。
例1:As a young girl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her native Holland, Audrey Hepburn was aware of the brutality, death, and destruction of war.
译:纳粹德国占领祖国荷兰之时,奥黛丽·赫本还只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她就清楚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之处,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毁灭。
此处状语的翻译,采用了拆译法,这样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那时”属于增译,让语义更连贯;原文只有一个“war”,译文增加了一个“战争”,让语句读来更符合中文的行文特点。
例2:Instead, she transcended those challenges but never forgot what it felt like to suffer, to be hungry, alone and helpless.
译:相反,她克服了种种挑战,而又从没忘记自己有过的遭遇,曾经忍饥挨饿,孤独无助。
原文中的hungry, alone 与helpless是三个英文单词,翻译时,把hungry一词译为四字短语“忍饥挨饿”,而alone and helpless合译为四字短语“孤独无助”,更简短有力,两个四字短语的并列也增加了中文表达的气势,读来更上口。
(二)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是英汉对译中较常使用的翻译方法。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很大。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偏爱使用动词,因此要想实现两种语言的自由转换,就需要借助于词类转换来实现。英语中的名词,多根据语境译为动词、副词等,形容词、副词则转译为动词。
1. 名词转译成动词
例3:After all the trouble of this morning, my flight is canceled and I’m stuck in this terminal for the next 218 minutes, and my only consolation is a cup of complimentary airport coffee.
译:在处理/经历了早晨的一系列麻烦之后,我的航班取消了。再接下来的218分钟内,我被困在机场,唯一安慰我的是机场提供的一杯免费咖啡。
原文中的consolation是名词,如果按照字对字的翻译方法,应该译为:我唯一的安慰是一杯机场提供的免费咖啡,读起来没有阅读障碍,但是不太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译为“唯一安慰我的是”则更地道顺畅一些。
2. 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例4:It’s the result of a globalized world, and it sucks.(词类转换)
译:这就是世界全球化的结果,糟透了。
原文是“globolized world”,应译为全球化的世界,是个偏正短语,那么全句就应该翻译为:这就是全球化世界的结果,结果前面的定语应为一个表示原因的短语,但是“全球化世界”无法体现原因,改成“世界全球化”以后,短语是主谓关系,表明原因,全句译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就通顺流畅而且符合逻辑了。Globolized原来是个形容词,翻译成“全球化”则变成了动词。
3. 名词转译成形容词
例5:For seven months out of each of her last five years, she and Robby left the peace and beauty in their cozy home to embark on outreach trips into som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s on earth.
译: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每年她和罗比都有七个月的时间,离开他们静谧美好而温馨的家,启程外出到地球上最困难的一些地方去。
Peace和beauty本是两个名词,如果译成离开他们温馨住所的静谧和美丽,符合英文习惯——英文中较少使用多个形容词并列,但按照英文语序译成中文则会显得很怪异,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所以译成形容词和cozy并列去修饰家,则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4. 形容词转译成副词
例6:Besides the mere hours spent in leisure, workers and l
aborers differ in the amount of personal satisfaction they derive from their jobs.(形容词转译成副词,修饰动词)
除了仅仅花费在闲暇上的时间以外,工作者和劳役者在从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满足感也不同。
原文中的mere修饰hours,如果翻译成“花费在闲暇上的仅仅的时间”,别扭且怪异,理解成修饰动词spent, 译为“仅仅花费在闲暇上的时间”则符合中文的习惯。
5. 名词转译成副词
例7:They will also work with more diligence and precision because they have fostered a sense of personal pride in their jobs.
译:他们将会更加勤奋而精确地工作,因为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自豪感。
Diligence 和precision本来是两个名词,按照原文应该翻译为“带着更多勤奋和精确去工作”,中文没有此类表达方式,译为副词“勤奋而精确地”,去修饰动词“工作”,则符合中文习惯且地道,使句子的表现力更强。
(三)重复
重复法是在译文中根据语境重复原文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原文含义能更表达地更清晰,或者进一步加强语气,突出或强调,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英语并列结构中常采用替代、共享、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识地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呈现的表达力度,如:英语中名词性物主代词替代前面出现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动词,进行汉译时可考虑用重复法来加强语气。
例8:
When we we get home, home is still the same. But something in our mind has been changed, and that changes everything.
译: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家还是那个家。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已经改变了,而这能改变一切。(重复翻译change, 但原文里的change, 一为动词,一为名词)
在翻译第一句里的same时,没有翻译成“家还是同样的”。same 翻译为家,舍弃了“同样”的译法,译成“家还是那个家”,名词的重复加上“还是”这个副词的使用,使语气得以增强,体现出“家”的不变性。和后面的“改变”形成了更明显的对比,阐明了旅行的意义。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提高翻译教学在公共英语教学和期末考试中的权重无疑是必要的。作为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翻译理论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与时俱进,融入思政元素,用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本作为翻译对象,并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孙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J].文学教育,2018(05):38-39.
[4]席培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10):110-111.
[5]韩飞亚.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J].英语广场,2022(03):105-10.
(本文系2022年山东现代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高等学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M2022028)
作者简介:杨雪梅(1983——),女,硕士研究生,山东现代学院英语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