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有效融合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利华

恩施市第一中学 邮编:445000

摘要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的重要环节,既要传承传统的写作技能,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教学注重规范与技巧,但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学生对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元素,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实用性;创新性

正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也应当注重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和学术挑战;而创新性则要求他们能够在表达中展示个性化和独特的思维。然而,实现这一融合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上精心斟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融合价值,探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可用之策,旨在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表达水平。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用性与创新性概念解读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是教育实践中的双重指向。实用性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创新性则追求的是在传统框架内引入新思维和新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和学生需求。这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成就,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在高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传授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如叙事、议论、说明等不同文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用性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系统地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使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表达清晰、逻辑严谨[1]。然而,单一追求实用性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僵化和学习动机的降低。因此,创新性的引入能解决这一问题。创新性教学不仅是使用新的技术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注入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文学作品的多媒体分析、实地写作体验、模拟新闻报道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语言的生动和表达的多样性。此外,创新性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的更新与调整。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往往以红笔标记错误为主,而创新的评估方法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如通过同学互评、小组讨论、自评与反思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写作。实际上,实用性与创新性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术潜力。这种融合路径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教育感知力,还需要他们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有效融合,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探索,更是推动语文教育不断进步和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与创新性融合的阻碍

(一)评价体系的僵化与多样性挑战

一般情况下,语文作文的评价侧重于固定的文学审美标准和评分框架,如语言的规范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化内涵的深度等。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作品的高质量表达要求,但也限制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和个性发挥。评价体系的僵化也会导致教师和评卷人员往往依赖于固有的评分标准,难以全面理解和接纳学生多样化的创新表达方式。例如,某些学生可能选择以日记、对话或者新媒体形式表达思想,但这些表达形式常常不被传统评价体系所认可,导致学生在评分中失分或者未能得到应有的肯定。这种情况使得学生不敢冒险尝试新的写作方式,而选择在已知的评价标准范围内作业,导致写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抑制。此外,评价体系的多样性挑战表现在如何在固有评分框架中包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多样化写作风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而传统评价体系往往未能有效适应这种多样性。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评价公正性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出符合其个性特点和创造力的写作风格。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倾向于幽默或讽刺式的表达,而这种非正式的文体在传统评价中可能被误解或者低估其文学价值[2]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不足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不足是实用性与创新性融合的另一大障碍。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和个人兴趣等因素,对于这些基础写作技能的掌握并不扎实。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是学生写作基础薄弱的主要表现之一。语言是写作的基础工具,但许多学生在词汇量、语法应用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往往显得笨拙和不流畅,难以达到写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要求。其次,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也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写作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许多学生在整理和组织思想时常常显得混乱或者缺乏条理,导致作文结构松散、观点不清晰,影响了作文的整体效果和说服力。再者,文学素养的欠缺使得学生在作文中难以深入挖掘主题内涵或者运用文学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文学素养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到相关的文学技巧和意象,以丰富和深化作品的表现力。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更新不及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讲授文学经典、强化语法训练等形式,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却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例如,以讲授文学经典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但未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解应用到实际的写作实践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有所领悟,但在写作过程中却难以转化为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和跨学科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资源和虚拟实验等教学手段可以为语文作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可能性,但若教师未能及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便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更新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语言表达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能够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使得教育效果和实际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鸿沟。

(四)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知不足

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知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融合。写作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任务,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探索个性的重要方式。然而,许多学生的写作认知停留在应试、得分和规范性层面,缺乏对写作本质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内在动机。学生对写作意义认知的狭窄主要表现在对写作价值的认识不足。他们可能将写作仅仅视为完成学业要求的一种手段,而忽略了写作在个人成长和情感表达中的潜在作用。这种表面化的写作认知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和个性化的表达,使得其作品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知不足还表现在他们对写作过程的理解和态度上。例如,许多学生可能将写作过程视为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忽略了写作对于自我探索、思想整理和创新表达的重要意义。这种认知上的局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依赖于外部评判和规范来确定写作的成功与否[3]

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融合路径

(一)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与表达热情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技术和结构的指导,更需要内在的动机和情感投入。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热情,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热情,涉及到心理学中的自我激励理论和情感投入理论。自我激励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和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促进其创造性和创新性表达。情感投入理论则强调情感因素在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性,通过情感的参与和投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活动的深入探索和个性化表达。例如,在学写诗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和解读经典诗歌作品,激发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感知和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自由创作诗歌。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运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写作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投入和个性化表达上得到了提升,激发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自信心从而实现了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融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活,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创新表达。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思想上。只有思考深刻,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让文章更具可读性。

(二)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是实用性与创新性融合的可行办法。通过深入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写作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提升实际写作能力。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表达形式、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获取写作灵感和创作素材。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通过活动和交互构建知识的观念,实际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学写文学短评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文体和时期的文学作品,如现代小说、古典诗歌或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探索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视角。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来进行文学短评的写作练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学习对象。通过详细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和文学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和文化批判内容[4]。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学短评,探讨小说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映。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作者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完成了具有批评性和创新性的文学短评作业。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批评性思维和创作性写作的能力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和指导

高中语文教师借助针对性的任务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其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能力。这一策略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任务导向学习观念提出的。任务导向学习强调学习活动和实际任务的联系,通过设计具体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能力发展。此外,任务设计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以及社会语境中对写作技能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表达能力。以议论要有针对性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当前社会或学校中的热点话题或具体问题作为写作任务的主题。这些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和关注度。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在表达方式和观点独特性上展现创新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应该延长学生的暑假时间”作为讨论和写作的主题。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讨论,包括暑假的意义、学生生活负担和教育效果等方面。随后,教师布置了一篇辩论性议论文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所学论证技巧,撰写一篇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事实、数据和逻辑的合理运用,表达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四)促进语言实践与创新表达

要想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落实写作教学的目标,可以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入手。社会语境理论认为,语言使用和表达不仅受到语言结构和规范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通过将写作任务置于具体的社会和情境背景中,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现实感和针对性。语言实践理论则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和功能性,通过实际情景中的语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包括语法和修辞等方面。以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具有特定场景和背景的写作任务,如模拟社会争议、现实生活情境或文学作品中的情节重现等。通过这些具体情景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和探索实际社会和文化背景,还能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实现创新性表达的目的。

例如,选取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环境保护、教育公平或青少年健康等。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了解和分析相关背景信息和不同观点。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立场,撰写一篇具有情景交融特点的议论文或散文,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语言实践,结合具体情景的设定,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5]

结语: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场所。通过本文所述的四个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广阔的教育可能性,引导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实现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每一个策略都强调了理论的基础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如激发创作欲望与表达热情、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和指导,以及实现情景交融。这些策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提议,更是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路径,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发展全面、创新和个性化的写作能力。总之,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融合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的方向。本文所述的策略和思路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启示和帮助,共同推动学生在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丽燕. 高中语文作文项目化教学策略探析[J]. 教师教育论坛,2024,37(2):33-35.

[2] 文娜.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摭谈[J]. 新课程研究,2023(26):48-50.

[3] 孙超.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3):188-190.

[4] 郁紫婷.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3):15-17.

[5] 徐婷月.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科普童话,2023(40):52-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