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视域简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岚

涟源市第六中学 邮编:417100

摘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正逐步转向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度的增强,以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正文


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教学转变高中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一、新课改的提出背景与实践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对现代社会需求的回应。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基础技能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科学习需求,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教育需要更加贴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模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育界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1]基于此,要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发挥新的教育价值。首先,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摒弃了一刀切的教育观念,重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其次,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改革推动教育评估的多元化和全面化,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情况。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还体现在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包容。通过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平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改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和多样化,加强了与国际接轨的努力,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体制变革的需要,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新课程改革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改革阻力

(一)教学内容的保守性与传统偏向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概念的传授和算法技能的训练,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扎实掌握。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学教育也面临着冲击。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学内容从传统的计算和应试导向转变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内容。教学内容的保守性和传统偏向主要表现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基础知识和算法技能的传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忽视了数学思想、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在选择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接受和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此外,教育管理者和学校领导的教育政策和评估体系也往往偏向于传统的教育指标和评估标准,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结果来评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上因素导致教师和学校更倾向于教授可以直接在考试中体现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挑战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挑战是一个显著的阻力因素。数学兼具抽象和理论性,被学生视为难以理解和应用的学科,这种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为突出。学生可能因数学知识的晦涩难懂或教学方法的单一乏味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他们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学知识的晦涩性和难度,特别是在涉及抽象概念和复杂推导时,学生可能感到挫折和无助,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和缺乏趣味性,传统的讲授和笔记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下降。再者,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学习压力和期望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以应试为导向,而忽视对数学知识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其学习态度和动机。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或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往往难以克服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态度和动机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然而,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上可能面临多重挑战和困难,这些因素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首先是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培训水平不足,部分教师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数学教育可能偏向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其次是教师个人教学观念和经验的影响,长期以来的教学惯性使得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方法和理念持保守态度,难以接受和实施创新的教学方式。再者,教师的工作压力和时间安排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忙碌的教学工作和额外的学习任务使得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进行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同样面临着多重阻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讲授和练习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内容的覆盖和学习效果的稳定,但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时,教师可能面临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足的问题,如技术设备的使用和教学空间的布置,这些因素影响了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四)教育体制和政策环境的限制

教育体制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影响着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育质量。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环境可能存在着一些制约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变化的不确定性是首要问题。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常需要时间和资源,政策变化可能会导致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实践。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动或不明确的政策导向可能使得教育改革的推进受到阻碍,教师和学校难以稳定地实施和跟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教育体制中的层层审批和规范[2]。教育体制常常需要通过层层审批和管理机构的审核,对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和评估标准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种审批和规范虽然有助于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权益,但也使得教师和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更多的行政性和操作性的挑战,限制了教学实践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此外,教育体制中可能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也是教育改革的制约因素之一。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和教育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可能较为匮乏,难以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这种资源不足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学习机会的均等化。

三、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一)引入实际问题,实现跨学科融合

在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需要引入更多实际问题和跨学科的内容融合,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跨学科融合则能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增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如,在教授《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可以引入建筑设计中的实际案例。学生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立体图形,如房屋的平面图和立体结构,理解到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还可以讨论设计师如何根据空间需求和结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立体形状和尺寸,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来优化设计方案。开展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二)采用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技术支持

个性化学习路径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力和兴趣特点,量身定制不同的学习路线和教学方法。通过技术支持,如智能教学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教师能够更好地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以《等比数列》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分析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挑战性问题或者应用题,如金融领域中的复利计算问题。对于理解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定制的教学视频、交互式练习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消化和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利用智能练习系统分析学生在等比数列的具体题目中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比如,对于掌握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例题和详细的解题步骤,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三)促进合作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和未知的数学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项目,要求学生分析不同三角函数图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结构中的角度计算或天文观测中的角度测量,然后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体而言,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其中一位学生负责收集建筑结构的实际数据,另一位学生分析并应用三角函数图象计算角度或距离,最终小组共同讨论并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和结论。在学习中,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创新能力[3]

(四)探索项目化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视域下,引入项目化学习是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可行之策。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通过参与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应用,还能够提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排列与组合》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赛事安排的项目。学生需要分析不同参赛队伍的组合方式,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比赛日程表,确保每个队伍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计算不同的组合可能性,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不同队伍之间的比赛组合方式,来确定最佳的比赛安排方案,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高效性。他们还可以分析不同参赛队伍的特点和实力,以制定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比赛日程。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和应用,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强化学生反思,优化元认知策略

反思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思维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元认知则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调整,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元认知,教师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反思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和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和决策,包括选择何种方法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如何调整学习策略等[4]。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偏好和效率,进而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的优化问题时,通过反思自己在求解过程中的选择和推理步骤,可以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思维是否完整,是否遗漏了某些关键步骤或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这种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如增加解题前的思考时间、更多地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等,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元认知,教师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能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和复杂问题时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久学习动力。

(六)运用探究式学习,开展实验模拟

在新课改视域下,探究式学习与实验模拟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优化载体。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建立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模拟则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或使用数学软件工具,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效果。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模拟项目。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或自行制作简易模型,模拟不同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过程。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拼装纸箱、制作纸模型等方式,实际测量几何体的尺寸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公式推导,还能够掌握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技能。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个简易的长方体模型,然后测量其各个面的尺寸,并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可以直观地理解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同时掌握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技能。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变换模型的尺寸或形状,进一步探索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从而深入理解数学公式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以上方式可以使数学教学更生动和挑战性,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够激学习兴趣,促进自身在数学领域的持续探索和发展[5]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新方法的引入,使得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并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妙英.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79-81.

[2] 张宗妍.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 科普童话,2023(48):72-74.

[3] 邓晓傲.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9):36-39.

[4] 李永林.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5):56-57.

[5] 赵向杰.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5):71-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