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数学思想;实践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计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阶段性,差异性培养,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世界上的未知事物。如何通过优化数学思想渗透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经历长久的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思想渗透教学的经验自然也积累丰富,教学水平相较以往已经明显看到进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一次次革新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旧的固有的教学问题,也在一次次新的课改过程中不断地被放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并不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实施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
一方面,教师过度地在课堂上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和解题方法,但并没有引入科学的推理,没有提出相关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从而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和创新的乐趣。另外一方面,小学数学测试以笔试成绩为主,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教师教学顶着应试压力,往往更加重视数学课程的成绩,但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多元的培养[1]。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时,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思想方法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为之后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重视学习实践,传授归纳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晦涩的,如果教师没办法用学生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也难以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数学教学需要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渗透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改变知识单向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通过参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形转化》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认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老师可以亲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及学习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实践的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图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比较前后图形的转变,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对图形的性质有了更强的感知。后面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提前准备三角板,利用三角板平移,旋转,全方位地展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总结探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学生通过参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践行老师的教学目标,依托现代化条件支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究。学生可以以不同的理解方式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从而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二)师生双向互动,推进模型思想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对教材知识的不断讲述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难以使小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教学课堂中融入模型思想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数字教学课堂的多元化,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要求也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2]。
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可以引入之前学习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模型,借鉴科学课堂的实践环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及学习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实践的活动中。老师亲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裁剪长方形框架,固定框架节点变换,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绘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比较前后图形的转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来源,对图形的性质有了更强的感知。后面在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继续在长方形框架基础上延伸教学,或者准备三角板,利用三角板平移,旋转,全方位地展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总结探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利用模型思想教学和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有效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模型,打破教学难点,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掌握统计知识,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
新课标掀起了对数学教材进行改革的浪潮,我们再次重新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逐步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纳入到数学教学中来,而统计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也在教材内容设计中得到渗透。与此同时当今社会,人们每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学会运用数据说话,做出科学的推断和决策,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方式。因此,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熟悉统计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有助于运用随机的观点理解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例如在学习《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小学生难以自己归纳和整理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将课本中的重难点变成有形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及时地复习到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对重点知识逐个击破。之后要及时地询问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表现提出一些教学层面的意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模式及时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对于之前学生没有掌握的东西,再看复习资料可能会有一点懵懂,这时候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展示自己所做的统计图,向学生们逐个地解释每一个数据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如果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师生双向互动,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进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质量。教师利用统计思想教学和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有效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模型,打破教学难点,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数形结合思想思想教学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形式较为单一,数学思想方法的优势没有被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教师自身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小学教学课堂的认识程度都不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只流于形式,创设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情境的动力不足[3]。有些教师自身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将数学思想应用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有效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创设现代化教学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例如教材中“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一端栽、两端都不栽、环形栽等几种情况,且主要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如下图,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验证等数学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如果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师生双向互动,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进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质量。
(五)存同求异,巧用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主要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大领域,通过对比和类比,将一个问题或概念与另一个问题或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类比思维具有比较性、转化性、创造性。
例如三年级下册《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时,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把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安排在课前复习环节,引导学生借助个级的读写法来理解万级和亿级的读写法。在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类比到万以内整数的大小比较。
在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的法则》教学时,可以将多位数加减法与两位数加减法相类比,如竖式计算“427-108”时,要遵循从个位减起,能减则减,如果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与个位数相加后再减。
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时,在纸上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内角的特点进行分类。他们很快就分成三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一类和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基于三角形内角的大小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类比探究,获得相关问题的猜想后,再设法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不断地创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旧的老套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传授学习方法,双向互动交流,创设现代化教学情境等方式,让小学生理解数学思想的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引导学生学习,持续性地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助力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渗透课堂。
参考文献:
[1] 卫青珍.数字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J].智力,2023,(19):101-103+131.
[2] 虞璐.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策略探析——以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2021,(22):34-36.
[3] 张一洲.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450-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