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 从“客”到“主”的蜕变——搭建幼儿园教研指导责任区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何莹燕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

在这以前,一切都按部就班,在这之后,一切已慢慢蜕变!

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二期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而教研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 《二期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布局,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安排专职教研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在学前教育教研活动的相关政策引领下,2015年起始,我与原区域内所帮扶的七所民办园共同开启了建立教研指导责任区的探索之旅。教研指导责任区进入“教育研究”的视野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几个需要:提升片区幼儿园整体办园质量均衡发展的需要;提升片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的需要,这是建立片区教研指导责任区的初衷,但如何去搭建一种共同学习、互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体现真诚交往,平等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双方知识和信念共振的全新教研指导模式,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蓦然回首,时间的轮盘来到了2024年,作为责任区主要成员的我与同伴们共同携手走过年里,每一个场景,每个片段,每一个瞬间发生的细微变化都点滴在目,令人回味。也许我们所有的付出不会在这里全然展现,但不妨碍我叙述转变革新的故事。教研指导责任区的发展正是有了我们这样一群“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存在与付出,才有了现在区域内教研共同体搭建规模进步

“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唤醒

2015年接到“关于各龙头园要组织成立片区教研指导责任区”通知,要求幼儿园作为龙头园在原有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教研指导责任区及工作室,我懵然无知,特别是要让民办幼儿园能积极主动地与龙头园共同开展教研工作,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原来每次到帮扶园指导时,民办园的负责人总是有千难万阻的问题,一句话“改变不了”,由于公民幼儿园办园体制的不同,对于“提升办园水平”“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理解也不同。那怎样才能搭建起真诚交往,平等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双方知识和信念的共振、理论与实践的“视界融合”的教研责任区呢?在我与部分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们沟通后,我开展一次主题为:“真诚开放,携手前行”——教研指导责任区建设的论坛会,经过参会人员共同的研讨最后大家形成基本共识:教研指导责任区作为“新事物”,将成为各责任园学习共同体的平台,责任区各所教师是共同学习者或是合作伙伴,而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要做”到“做得好”的飞跃。

2016年,在“以区域教研为抓手的学前教研指导责任区推进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的引领下,责任区以开展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调研、分析、梳理后,确立了以“教研指导责任区视角下幼儿园园本教研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方向,开启了一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教研旅程”

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开展片区提升园本教研质量的实践研究。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幼儿园园本教研概述。任何实践的研究都不能离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于是我们采用共读的方式,制定共读计划,一起在同一时段阅读如《园本教研这样做》《教研支持方式的实践与思考》等书籍。阅读学习中每所幼儿园都将主持至少一次阅读研讨活动,用批判式的思维方式来反思自己园所在园本教研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其次,通过学习我们达成共识:像“备课”一样设计教研方案,我们以小组专题教研为载体,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以研修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教育教学问题,共同制定系列教研计划,每次教研开始前会以“集体备”方式设计贴近教师现状的教研方案。研究过程采用连续性和持续性“剥洋葱”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研,有效提升教研组织者对园本教研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的能力。最后,在研讨中不断梳理最终形成“以评促建”的责任区内园本教研评价机制,一方面通过教研参与者和教研观摩者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结合反馈情况,根据“园本教研评价考核表”中教研方案、组织与实施、教研效果等三个方面对教研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评价,以此不断在反思中发现不足,在不断改进中提升各园所教研组织者的教研组织能力。

做得好到不断成为好的自己

     对于区域内教研指导责任区的教研组织模式责任区在参与“接受性、现成结论性知识的学习培训或学历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更多需求是“基于工作岗位的发现和探究式的知识学习、结合实践的做中学”,即边教育实践,边研究思索,自我提升和合作学习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共同体研究模式。

首先,关注过程,注重实践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研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将策略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形成教研的闭环管理。除此,对责任区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我们通过不断实践磨合,完善管理、评价和保障机制,最终走出了一条“参与反思)——合作——改进”教研共同体的新路径。

其次,不断实践、反思中提升教研能力多年来,责任区始终坚持围绕各责任园实际需要,遵循“行动——思考——改进”的原则,一方面,通过行动实践与学习研修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方式,不断优化形成了科学适宜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责任区通过网络平台定期让责任园讲述自己的教研故事,这些故事集中体现了责任区的民办、新建公办园打破对龙头园的依赖学会了自主学习和研究,形成自主、自信的工作思路责任区建设做到了凝聚智慧,携手前行;真诚开放,自我超越

最后,真需求、真问题研讨中形成责任区教研模式。在这场从“客”到“主”教研责任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各园所的真实需要是责任区建设的出发点,基于真需求、真问题的研讨即经验、观点和思想的沟通分享、交流碰撞是责任区的主要活动形式。活动的效果也体现在过程之中责任园的主体意识增强,思考的积极性被激发,对教育的认识得到深化,素质、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化学变化”也悄然发生:责任区各园正在不断挣脱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获得自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迎接机遇挑战慢慢蜕变,组建了一支团结友爱、积极互助团队的同时要不断地梳理反思中实现自我的超越,提升区域内园所的办园水平;在组织实施的一次次教研活动中继续以课题为引领,收获提升片区园本教研质量的有效策略提升园所教研活动的质量有效提升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最终能面向区、的幼教同行展示我们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曾经的我们携手相持走过,现在的我们仍将本着“成为最好的自己”而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EB/OL] http://www.jyb.cn/info/jyzck/201411/t20141115_604350.html

[2] 包兵兵.以教研指导责任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区域学前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基于贵州省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建设现状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6):26-30+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