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梦媛

商丘工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商丘市作为具有丰富农业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其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对于促进农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探讨了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了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提升策略。研究认为,通过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功能完善和社区参与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质量,进而推动农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商丘市;农文旅融合;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

正文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研究+2024-ZZJH-348



引言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展示乡村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当前农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质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商丘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乡村公共空间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的策略,以期为商丘市乃至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1 乡村公共空间类型与分布特征

商丘市的乡村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包括传统的村落广场、宗祠、集市以及新兴的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点等。这些空间在村庄的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围绕村庄核心区域或交通要道布局,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这些公共空间在类型上较为丰富,但在空间布局上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空间因规划不当而远离村民居住区,导致使用率不高;另一些则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逐渐荒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活力此外,乡村公共空间的分布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在商丘市的不同乡镇,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功能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一些靠近城市的乡村,其公共空间更倾向于服务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集市和宗祠等空间。这种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承,但也暴露出公共空间服务功能不均衡、地域特色开发不足等问题。

1.2 公共空间使用现状与问题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与问题紧密相关。当前,多数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仍以传统的集会、节庆活动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例如,一些村落广场虽然在特定节日期间热闹非凡,但在平日里却鲜有人至,使用效率不高。此外,公共空间的功能也相对单一,多集中在社交和休闲方面,缺乏对文化、教育、健康等多元功能的整合。通过对现有乡村公共空间的调研,我们发现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公共空间难以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如距离居住区过远、交通不便等;二是功能单一化使得公共空间在非节庆时期使用率低下,缺乏吸引力;三是文化特色的不明显使得许多公共空间缺乏独特的吸引力和认同感,难以在农文旅融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管理和维护的不足导致一些公共空间逐渐荒废,失去了服务村民和促进发展的潜力。

针对这些问题,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策略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的优化、功能的多元化、文化特色的强化以及管理维护的创新,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文旅融合的深入实施。

2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景观提升需求

2.1 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融合

在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的首要需求。商丘市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景观提升策略需要将生态保护作为核心,通过恢复和保护自然景观,如林地、湿地和农田等,来增强乡村的生态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如植树造林、水体净化和土壤改良等,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并且通过建立绿色空间网络,将分散的自然景观和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景观体系。此外,推广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法,如使用本土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采用雨水花园等,既能减少维护成本,又能增强生物多样性。

2.2 文化特色展示与旅游服务功能完善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还需要深入挖掘和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商丘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产通过文化特色展示,可以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对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手工艺等,并将其融入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修复历史建筑,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旅游服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乡村公共空间需要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休息区、指示标识等,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如农事体验、文化研学、生态旅游等,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延长他们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

3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

3.1 生态修复与保护策略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策略是提升其景观质量的关键环节。生态的可持续性对于维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为此,商丘市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和保护其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平衡。一方面,商丘市应开展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识别受损的自然景观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这包括对荒废土地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本土植物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同时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例如,通过湿地恢复项目,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商丘市应重视生态网络的构建,通过规划和建设绿道、生态廊道等线性生态空间,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这不仅有助于生物种群的迁移和基因交流,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例如,通过沿河绿道的建设,可以将河岸生态修复区域与周边的农田、村落和休闲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生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商丘市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如邻近地区某乡村通过河岸生态修复,不仅恢复了河流的自然形态,还通过增加休闲设施和解说系统,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生态旅游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最后,商丘市应加强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修复项目中来。通过社区参与,不仅可以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能让村民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3.2 文化挖掘与展示策略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策略中,文化挖掘与展示是提升地区特色和吸引力的核心环节。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公共空间的内涵,还能够增强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商丘市需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梳理。这包括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评估。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研究,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故事,为后续的文化展示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其次,商丘市应通过创新的方式将这些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例如,可以利用废弃的仓库或传统民居改造成乡村博物馆,展示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设置文化长廊或艺术墙,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讲述乡村的故事,展示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手工艺此外,商丘市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地方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活跃乡村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例如,通过修复和利用传统戏台,定期举办戏曲表演,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还能够成为乡村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最后,商丘市应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文化挖掘和展示活动。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同时,通过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居民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参与感。

3.3 空间功能重组与社区参与策略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还需要对空间功能进行重组,以满足农文旅融合的多元需求。策略上,应根据公共空间的地理位置、使用人群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例如,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公共场所改造成集市、展览馆或文化活动中心,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应鼓励村民参与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通过社区会议、工作坊等形式,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提高项目的接受度和成功率,也能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例如,某乡村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坊,共同讨论空间的功能布局和文化元素,最终打造出既符合村民需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这种社区参与的模式值得商丘市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中借鉴和推广。

结束语:

本文针对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在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景观提升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文化挖掘与展示、空间功能重组以及社区参与与治理等措施,旨在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特色的传承,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增强乡村吸引力的关键。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期待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变得更加和谐、美丽、富有活力,成为促进农文旅融合、增进村民福祉的重要场所。综上所述,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我们期待这些策略能够为商丘市乃至其他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提供借鉴和启示,共同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单翠,严少君. 居民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策略研究——以岱岭乡乡村公共空间为例[J]. 绿色科技,2023,25(11):91-95,102. DOI:10.3969/j.issn.1674-9944.2023.11.016.

[2] 刘大亮,李志龙,吴双琳,等. 胶东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以威海市顾家村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3,38(4):99-107. DOI:10.12077/sdjz.2023.04.014.

[3] 周宝娟,陈鸿,袁晨晨. 健康导向下皖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25(4):75-80. DOI:10.3969/j.issn.1008-2441.2023.04.015.

[4] 徐宇佳,翁比.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策略探析[J]. 艺术科技,2023,36(9):220-222.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3.09.0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