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及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策略;
正文
引言
音乐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中占据了关键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和创新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音乐的熏陶能够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通过体态律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韵律和节奏,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同时也能有效地调整课堂气氛。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体态律动的意义
瑞士的教育专家和音乐大师达尔克罗兹首次提出了体态律动,这个理念被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包括舞蹈教学和律动教学。这个理念主张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去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旋律和力度等元素。这样,学生的肢体动作就能与音乐的韵律紧密相连,从而通过肢体来感知音乐的各个部分。基于学生的理解,身体的节奏能够创造出秩序的美感,进而激起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深厚的兴趣。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旋转的过程中,直观、详细、生动地理解音乐的节拍、强度、韵律和情绪等元素。在小学的音乐课上,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参与各种不同的身体运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协作技巧,还能加强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课堂互动性。通过各类方法来训练他们的歌唱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新的教育标准着重于“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对音乐的热爱作为驱动,激励他们进行音乐创造”。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并鼓励他们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摇篮曲》时,学生可以通过身体的律动来展现歌曲优雅而平静的旋律,这种身体的律动能够帮助他们表达听觉感受。通过闭上眼睛轻轻摇晃身体的活动方式,学生更能体验到摇篮曲的宁静和美好。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律动是指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它是音乐体验的展示方式。体态律动中的动作可以直接传递人的情绪,与常规动作有着根本的差异,它不仅仅是面部或手部动作,而是带有特定节拍和韵律的动作,具备目标性、规律性。它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可以将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情绪传递出去,构建音乐情感的外在表现。从基础角度看,身体的节奏是以音乐为核心,遵循音乐的指引,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出更强的音乐感知技巧。因为在音乐中,人的情绪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而表达情绪则是人的天性,而身体的动作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将体态律动与小学音乐课程的融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热情,并且结合音乐的深层含义,增强音乐教育的全面效果。将音乐的美感转化为个人的音乐修养,推动音乐修养的增长,提升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已经尝试并研究将体态律动融合到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尽管如此,整个状态并非十分理想,仍存在巨大的提升潜力:一些学校并未提供充裕的教学环境来应用体态律动;一些音乐教师的体态律动技巧尚待提高,学生难以精细且准确地演绎体态律动;学生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陌生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反感与排斥。尽管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使用体态律动仍有诸多挑战,然而,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潜力,并致力于对此进行研究与实践。
四、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教学中律动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常规的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里,教师的演绎和指导是主导学习乐理的关键,然而,音乐的学习更多的侧重于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拟实践。这样的单调的授课方法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下来,他们可能会丧失对音乐的热爱。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大节奏的引导,进一步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身体节奏的教育中,学生将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摆动身体,借助这样的身体节奏去领略和理解音乐的情绪,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领悟力。此类授课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于上课的热情。比如,当教学《放马山歌》这个课程时,学生可以在《放马山歌》的旋律中,一起地挥舞小马鞭,在音乐的推动下进行节奏的跳跃。
(二)、结合律动重视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当学生进行身体运动,他们就有机会感受到音乐的各种要素。老师有可能将他们的日常行为与音乐相结合,并用他们的行为展示,这不仅使得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流畅,而且他们的行为反应也将变得更为舒适与愉悦。例如,当讲解《哆来咪》的内容时,老师能够把一些独特的肢体语言整合进去,并且还能把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整合进去。比如,当学生唱哆来咪的时候要进行一个特别的动作。在与学生共同规划肢体动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音乐的主题和节奏来设计拍手或者跺脚的动作,以此来呈现出节奏和韵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对提升学生对节奏和韵律的理解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参加这种以音乐节奏为主题的互动式游戏,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创新的音乐表演,并对于激励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意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该方式对于营造课堂环境、增进学生的课堂互动性,均产生了正面而有益的效果。这使得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吸引力,同时也使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对于节拍与韵律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
(三)、重视教学中律动渗透,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目前,学生主导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体态律动教学的需求,它通过给予学生舞台和展现个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领路人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领和指导,这种恰当的引领对于构建和谐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此外,这也有助于提升课堂的和谐与融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比如,在《号手与鼓手》的教学过程里,老师鼓励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不必受到任何限制,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摇晃身体,甚至有些学生也能试着发出号角的声响,或者像鼓手那样用手去敲击桌子。在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跳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活力,也有助于他们展示自我。
(四)、应用游戏律动,促进学生掌握乐理知识
鉴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无论是在专注度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为了更有效地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能够利用游戏化的方法,协助学生深入领会并熟练运用音乐理论知识。需要明白,小学生更喜欢有趣的内容,然而,在一般的音乐教育里,老师在讲授乐理概念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他们的乐理技能掌握得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个难题,教师能够采用游戏化的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理论。比如,在教学《开火车》这一课程时,《开火车》的音乐特点是节拍和旋律的强烈表现,因此,老师们可以策划一些富有音乐性的互动活动,接着再介绍新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将节奏感强的小游戏融入整个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轻松愉快。在教学乐理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运用律动的小游戏,让原本比较抽象和枯燥的音乐理论变得更具趣味性,进一步缓和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重视律动示范,强化学生对韵律的感知力
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具有各式各样的特点,一些音乐节拍明显,一些则相对较弱,然而也存在一些节拍极为舒缓的。音乐利用这些节拍和旋律来传递其情绪,比如节拍优美的、节拍愉悦的、节拍高亢的。在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里,老师会着重展示节奏的演绎,目的是增进学生对于音乐节拍的领悟和把握。比如,当我们讲授《森林狂想曲》这一课程时,这首歌的节奏和韵律感都极其鲜明,全曲充满了欢快与激情。学生们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往往会无法抑制地跟随旋律。因此,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挥动手臂或者摇摆身体,让他们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现出曲子中的高涨的情绪和愉悦的节奏。通过指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活动,逐步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得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更为准确。利用此种场景模拟和律动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特定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显著增进学生的音乐认识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身体的律动是音乐课程的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它颠覆了传统的音乐课程的固定且单调的形态,使得学生们能够借助身体的表达去理解节拍和旋律,进而探索音乐的内涵。另外,身体的律动也使得学生们在音乐课程里,能够将身心的活跃融入到学习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这对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并且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技巧、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展现出无法匹敌的优点和影响力,增强了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的多样化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曾映娟.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及价值分析[J].北方音乐, 2020, 40(9):2.
[2] 王莉容.动起来的音乐课堂——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 2020(4):1.DOI:10.3969/j.issn.1810-2980.2020.04.130.
[3] 洪湛.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2021.
[4] 喇永琴.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J].文学少年, 2021(15):0068-0068.
[5] 杨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分析[J].神州, 20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