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领导者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更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媒体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县就有几名小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武侠剧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大侠”,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2、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诉苦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悲剧,一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二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关注“留守儿童”,精神上给予更多关爱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我做了初步调查,结果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4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3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辅导。学校和教师也应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平时多观察他们的言行,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生活帮助和学习上更多的鼓励赞赏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2、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学校的咨询机构不但针对学生,而且也要对个别家长进行咨询与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4、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5、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戏、活动外,增加了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比如,在学生答卷时发现焦虑的不良心理,为了让学生掌握调节、缓解焦虑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答卷情况,介绍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识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等,也可以组织这方面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缓解学生的考前紧张,可设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再请一些学生介绍经验,最后教师总结一些基本应考策略;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议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合理方法。以上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每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应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学校教育还要多研究、多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要多配合,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