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信驱动下的政治语篇英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语言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语篇
正文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意愿日益强烈。因此,进一步争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呈现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和新表达,自英译本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些学者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但从如何体现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角度出发的探讨却很少。本研究将从语言自信视角出发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译文,探讨传达政治话语时语言自信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词汇短语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一)情态动词、副词和短语的英译:彰显大国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多处出现should, can, must 等情态动词,精准传达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意愿、能力和决心。英语的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中不轻易使用情态动词must,然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译文中却多处出现,例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等调整优化。”译为“We must work faster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nergy mix,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据统计,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must 共出现104次,高度体现党和政府的态度、决心和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译文中出现了大量表达中国共产党努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副词,如:fully, faithfully, actively,truly, firmly, steadily, tremendously, resolutely, profoundly, deeply, effectively, notably, continuously, markedly, significantly, independently等。这些副词的使用充分凸显了共产党人敢于创新、奋发有为的坚定信念。其中fully, effectively, actively, firmly, resolutely分别出现了15次,10 次,8次,6次和 5次,生动展现自立自强、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此外,二十大报告译文中多次出现“全面”、“各领域”、“各级”等表示范围的短语,如in all respects, on all fronts, at all levels, in all regions, in all sectors, in all fields等, 其中 in all respects和on all fronts 分别出现25次和8次之多,传递中国态度,体现党和政府创新改革、锐意进取的深度和广度,凸显为人民大众不懈奋斗的优良作风,彰显大国形象。
(二)俚语俗语的英译: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政治语篇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俗语、成语、谚语等,这些具有丰富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使得文本中的语言既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又生动幽默、通俗易懂。例如,“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offend a few thousand rather than fail 1.4billion),“打虎”、“拍蝇”、“猎狐”(“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and“hunt down foxes”),“筑墙设垒”、“脱钩断链” (the erection of“fences and barriers”),坚决惩治“蝇贪”(firm action will be taken to swat“flies”),“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live and work with honesty and integrity)。译文的处理均简单直接,通俗易懂,以亲民朴实的语言传递党的政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生动具体地展现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四字格的英译:展现汉语的音韵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使用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蕴含了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智慧。虽然形式简约,但意蕴深远,节奏感强,十分具有韵律美。英译本中多处翻译处理不仅在内容上忠于原文,在形式上也鲜明生动、自然流畅,具有韵律感。例如,“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直接处理为assessed the situation,made resolute decisions,and took firm steps,译文中分别为三个动宾结构连用对应汉语的的四字格,结构精炼整齐,译文准确凸显了汉语四字格简洁凝练、铿锵有力的语言特色和魅力。译文最大程度地呈现了汉语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也表达了党和国家坚定的立场和态度。
尽管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绝对匹配的结构,但译文也尽可能向原文靠拢,努力实现最优化的翻译。例如,“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 译为We value talented people, nurture them, attract them, and put them to good use. 译文均最大可能地忠实汉语原文,保留精炼的语言风格和典雅的语言魅力。
(四)保留中国特色,创造新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译文中,在忠于汉语内容和内涵并结合英语构词法遵从英语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新词,也是语言自信的典型例证。例如,“棚户区” (run-down urban areas), “大国外交”(major-country diplomacy), “自我革命”(self-reform),“人民性”(people-centeredness),“两岸关系”(cross-Strait relations),“就业优先”(employment-first),“企业主导的”(enterprise-led),“千年梦想”(the millennia-old dream)等,利用合成词或复合词的形式翻译既展示了原词丰富具体的内涵,也充分遵循了英语的语言规律,还原了汉语的语言特征和强大魅力。
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句子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关注句法结构习惯,还体现出贴近原文的词序、句序、句长、句子结构等多方面语言特点,与习惯使用被动句式的英语思维不同,译本中频繁使用主动式和第一人称主语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多处增添第一人称主语。据统计,人称代词we在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中共出现687次,如此高频地出现第一人称绝非偶然,不但高度展现了中国人的主体意识,而且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与担当。以下为两个代表性的例句:
(1)……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We must dare to say what has never been said and do what has never been done, and we must use new theory to guide new practice.
(2)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We will continue to control pollution in a lawful, targeted, and science-based way, and we will make further efforts to keep our skies blue, waters clear, and lands clean.
句(1)句(2)译文中均增添第一人称主语we,通过第一人称主语的重复增强语气,强调主人翁意识,表达党和政府改革创新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决心和勇气,体现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和责任。
四、党的二十大报告修辞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政治修辞是政治与修辞相融合的产物,它以政治为目的,以修辞为手段,向世界诠释特色鲜明的中国。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主体以政治利益为初衷,运用语言技巧进行修辞行为,从而达到劝服受众、建构政治合法性的目的[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本中的修辞大多是政治修辞。
(一)数字缩略语的翻译
数字缩略语具有简洁明快、浓缩高效的语言特征,在政治语篇中十分常见,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二十大报告译本中多处使用直译法处理原文,例如,“十四五规划”(the 14th Five-Year Plan)、“十个明确”(the 10 affirmation)、 “十四个坚持”(the 14 commitments)、“十三个方面成就”(the 13 areas of achievement)、“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等。译文直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征,既简单易懂,便于记忆,又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在表达方式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语言的特色与韵味,展现了语言自信。
(二)排比句的还原
排比句借用层层递进的叠加句式,清晰、有条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不仅情感充沛且气势磅礴,是汉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二十大报告中多处使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译文的处理也还原了原文的特征,充分体现语言自信。例如:
(3)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The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inspired than ever to forge ahead, more resolved than ever to work hard, and more confident than ever of securing success.
句(3)的译文保留了原文排比句的句式结构,忠实体现了原文句式的整齐壮美感,通过“more inspired than ever”、“more resolved than ever”、“more confident than ever”三个形容词比较级的精准对译,不仅意蕴上层层递进,节奏感强,而且非常有气势,情绪不断增强,极富感染力。
(三)对偶句的复制
对偶是指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成双作对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2]。该修辞手法在句式表达上整齐凝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二十大报告译本在处理这一修辞时,一般采取直接对译的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魅力的同时也充分展现语言自信。例如:
(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This country is its people;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
(5)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Cities should be built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句(4)的译文处理为两个句式结构完全一致的分句,高度还原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和音韵节奏。句(5)的译文充分尊重了英语的表达习惯,主语没有重复出现,尽管没有完美工整的对仗但也尽力仿写原句的句式,通过介词短语“by the people”和“for the people”处理为成分对偶,其整齐对译的结构增强感染力,译文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特色。
(四)隐喻的保留
政治隐喻作为政治话语的载体,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唤起民众情感、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对于建设我国对外话语体系不可或缺。[3]因此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大报告中多处出现保留隐喻修辞的翻译,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the great ship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历史车轮滚滚向前”(the wheels of history are rolling on),“长臂管辖”(long-arm jurisdiction),“敢于突进深水区”(dare to brave uncharted waters),永远吹冲锋号(keep sounding the bugle)等,译文既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原文的丰富内涵,又体现了政治文本的亲民性,再现了原文的意识形态和语言特色,彰显语言自信,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五、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语言自信既是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也是其扎实推进的集中体现。政治语篇的翻译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政治语篇翻译更应保留中国特色文化的魅力,凸显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国外的受众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此同时,深入探索语言自信视域下政治语篇的翻译不仅能丰富翻译教学的预料库建设,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智强.2021.语言自信驱动下的十九大报告国家政治修辞英译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5):40-51.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新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梁娜,陈大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政治隐喻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3):48-57.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语篇英译的语言自信研究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为例”(项目编号:PX-249231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