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路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慧琳

(广州市新滘中学,广东 广州 510230)

摘要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前“双减”政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初中历史要达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巧引导”“巧布置”“巧评价”“巧利用”等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深层次;激发;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路径

正文


1引言

兴趣是指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性表现在学上体现为: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A.L.Lazarus)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老师要爱惜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可见,激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绩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2深层次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当前,应试形态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取向,而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来说,意味着机械记忆会成为学生积累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2]但是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尤其是在强调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简单的追求机械式记忆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从笔者任教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让学生对历史的唯物史观、时空脉络、史料实证及国家情怀等学习产生自发的“内驱力”才是根本;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路径来深层次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帮助初中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在深层次学习兴趣推动下的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并深入历史学习活动中,独立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塑造历史学科独有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3]。这也是落实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3深层次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路径

3.1“引导”

3.1.1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不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客观实际情况,来精心设置不同的课程导入情境,调动学生课堂注意力,激活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构建情景化、趣味化的多彩课堂比如,在针对《凡尔赛条约》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五四运动》的教学内容,采用视频导入课堂情境,播放《我的1919》电影电影片段,唤醒学生对“五四运动”导火线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了解《凡尔赛条约》及巴黎和会的实质。

3.1.2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促进思维,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有技巧的提问应该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程目标。比如说:在讲授“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这一内容时,宜采用复述性提问法;讲授“‘一五’计划的背景”这一内容时,则宜采用演绎性提问法;讲授“土地改革的意义”内容时,宜采用反诘性提问法等等。总之,教师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教学内核,借助于立足探究启发、立足教学目标、立足学生水平、立足问题层次、立足情境氛围等教学实践策略,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提问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问艺术,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4]

3.2巧“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巩固知识、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初中历史作业的优化策略,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丰富初中历史作业内容,完善作业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体育锻炼类、实践活动类、绘画创作类等作业形式[5]。比如:在学习历史“古代亚非文明”内容时,可以布置绘制四大文明古国成就的手抄报作业;学习历史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内容时,可以设计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的探究式作业;而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启示等启示类内容教学时,则可以布置启示类(认识+做法)开放式作业等等。总之,不管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教师应遵循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朝着提高作业质量的目标、达到高效完成的效果而巧妙设计和布置历史作业。

3.3巧“评价”

3.1.1多元、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引导与总结的作用,教师要想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引导与总结作用,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推动学生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共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6]当前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不仅要强调学生历史学业成绩的进步与收获,还需关注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需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考核评价等;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则需要教师注重分层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则要强调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总之,需将多元化、分层次的评价融入至整个学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助人”、“引人”、“育人”的促进作用。

3.1.2感受成功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具有自我意识增强的心理特征,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希望获得老师、同学和家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感受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感受历史课本的魅力、感受教师的个人魅力及感受成功的魅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存在,深层次激发、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学习历史的愉快。

3.4巧“利用”

3.1.1影视资料

由于历史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隔久远,很多当时的处境学生都无法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巧用影视资料,能为学生重现历史场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相关背景,以此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7]比如:在学习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内容时,可以选择《建国大业》影片片段;学习历史“抗美援朝”内容时,则可以选择《长津湖》影像资料等等。

3.1.2历史遗迹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走进历史遗迹发现、感受、印证历史,使教与学的过程打破固定教室的限制,帮助学生摆脱课堂、教师、课本的束缚,将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8]。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周边历史遗迹,或者通过学生假期研学、旅游等形式去感受历史遗迹带来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1.1时事热点

围绕当前国家、社会或者校园等近期发生的一些相关时事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学习主题,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深入开展解决现实问题的探讨或者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敏感度。

3.1.2校园文化

营造历史学习氛围,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打造历史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如打造历史学习园地、历史学习角等;开展历史学科知识问答、能力竞赛等;将历史相关元素融入、渗透至校园活动中,如校运会入场装扮成历史人物、科艺节表演历史时间等等。

4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前“双减”政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初中历史要达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目标,需要通过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