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减负后学校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双减;中小学;减负;学校管理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深化,中小学学校管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策略,以适应新政策的要求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善于纠正偏差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是一项涉及深远、需要长期推进的社会综合工程。这一工程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认识,以更加坚定和明确的决心去推动。
首先,需要提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减负的内涵与意义。素质教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智力、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减轻课业负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不能将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少作业量或降低学习要求,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发展[1]。其次,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减负措施和方法。这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的要求。最后,还需要消除顾虑,坚定信心。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家长的担忧、社会的质疑等。但是,必须坚定信念,相信这一工作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家长和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素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首先,必须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2]。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摒弃过时的教学方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的教育挑战。这包括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其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复合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需要与时俱进。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同事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必须注重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培养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
三、加强教学的管理
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不降低其综合素质的目标,就不能忽略教学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必须紧紧抓牢并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因此,需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代之以新颖、科学的管理模式,并在管理中力求实现“三个突破”,以推动学校管理的全面升级。
(一)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取得突破
首先,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指导与管理机制,引导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训练为重要途径,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旨在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高瞻远瞩,注重引导和突破。还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内容具有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既能够覆盖学生所需的知识点,又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要提倡多启发、多直观、多鼓励、多提问、多讨论、多标新立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教研教改上力求实现显著的突破
学校的教研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常规的教学教研和教学改革实验联系起来,使其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改革。可以建立教学实际问题课题化的教改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使教研教改更具针对性、创造性、指导性和适用性。目标是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解放师生的精力,帮助他们从繁杂的书山题海和加班的疲劳战中解救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三)在管理机制上力求取得显著的突破
学校管理的所有活动,其核心目的始终聚焦于更有效地培育人才,而教学管理无疑是这一核心中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减负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管理层面需力求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要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有利于教师自我强化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与考核方式,给教师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机遇,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实践。要深入到教学科研改革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四、重视课外系列创新活动的扩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个中心目的。这不但关系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减负”的提出,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使学生在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要减少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更要注意拓展一系列的课外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如科技创新竞赛、机器人制作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艺术展览、运动会等,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体魄,在艺术中陶冶情操。
五、强化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在教育领域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巩固“减负”政策的成果,必须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系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学校作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应主动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5]。同时,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定期召开家长会也是加强与家庭联系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可以向家长详细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家访活动则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减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德军,黄晓玲,范佳午,杨帆,朱传世.“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管理亟待升级[J].人民教育,2021(24):33-35
[2] 马广荣.论"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策略[J].教师博览, 2023(3):29-31.
[3] 王崇."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定位与思考[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24):3.
[4] 秦丽娜.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管理观念和策略的思考[J].进展,2022,17(8):53-54
[5] 刘泽海."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减负提质增效策略[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8(2):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