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课堂变得如此美丽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伟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 063000

摘要

高中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多篇高中文言文进行分析,探讨了文言文中的美学元素,包括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的描绘美、情感的表达美等。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美感教育 文言文 美学元素 传统文化

正文


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高中文言文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言文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更在于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只关注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等方面,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多篇高中文言文的分析,探讨文言文中的美学元素,并提出如何在教学中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

正文: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瑰宝,因其语言的简约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而成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它能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而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

可是目前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却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表现的面若冰霜,心如止水。课堂气氛压抑,沉重,毫无美感。难道文言文就注定“美”不起来吗?这让我想起罗丹的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笃信,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一定能在学生的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让他们徜徉在审美愉悦之中。那么文言文的美在哪里呢?教师又如何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呢?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发掘文本美

1、文字美     

文言文虽然创作时间与今天相隔久远,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流光溢彩。它的语言文字是被古人反复推敲,玩味,又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过滤下来的,就像一坛陈年佳酿,品上一口,唇齿留香。如此享受,足以让我们沉醉了。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三秋的美景让人神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雨后的晚霞,上翔的孤鹜更是神来之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者如此优美的文字,难道你能不动心吗?

2、情境美     

文言文并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记录,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情感的故事。正如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品中的一情一境感染着我们的心灵,沸腾着我们的血液。比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此萧瑟凄婉的意境又怎能不勾起我们内心的离愁呢?恐怕此时的读者早已心处那个让人伤感无比的长亭,任泪水肆意挥洒了。再如苏轼的《赤壁赋》,那充满哲理而又乐观旷达的句子也着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些涤荡人心的句子或许会让学生们受益一生。

3、人物美      

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的功能不仅仅是文字语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实词虚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进而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文言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光彩的人性,照耀着学生的心灵。比如在《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李密对祖母的至真至孝的真情。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做懂得感恩的,有孝心的人。又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大英雄荆轲的侠士风采凸显出来,他的爱国,他的担当,他的知恩图报,处处彰显着人性的美。这些活跃在文言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美丽的光芒如涓涓细流涤荡着师生的心田。此时,学生已在语文课堂上收获了人生的大美。

    可见,文言文就像一座宝藏,只要能发现它的入口,走进它,将会别有洞天。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美呢?教师要设情境点拨,启思,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涵咏与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们进行不同的朗诵训练。比如整体阅读,经典段落反复阅读,分角色朗读,对比阅读等。文本的魅力便在字里行间得以彰显。

二、注重形式美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及充满情趣的。”高中语文教学应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传统文言文教学大部分教师教法单一,枯燥,学生畏难,厌学,课堂毫无美感。如何才能为那些美丽的文本找到一个美丽的载体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小有一些心得。

1、利用多媒体为文本锦上添花

古代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可见,直观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课文时,配上漂亮的花面,音乐,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情境,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如学习《蜀道难》一课,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蜀道的图片,使学生对蜀道有直观的印象,进而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又如在《琵琶行》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琵琶古曲,创设课堂意境。通过设置逼真的场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之美。

渐渐的,我发现了学生们的改变,他们不再对文言文望而却步,而是在尝试接近它,融入它,并且欣赏它,享受它。毕竟美的事物又有谁会拒绝呢?

2、让学生动起来排演情景剧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个个相同的模版,而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被选入课本的文言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惟妙惟肖。学生完全可以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去排演课堂情景剧,让学生自己做导演,自己做演员,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排演准备的过程中,无形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分组表演烛之武说退秦师的一段,让学生切身感受烛之武出色的说话技巧。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我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那久违的笑容,好美!美在他身,乐在我心。

3、增添情趣教学内容

    丰富充实而又富有情趣性的课堂始终是令人向往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有时已超越了课本。他们希望能翻过这个山头儿,去领略山那边的风景。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延伸与拓展,进而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领悟文学真谛,积淀文化底蕴。比如在《将进酒》一文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李白的个人传记故事,“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等小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又使学生更深切的了解了李白狂傲不羁的个性。一举多得。

    又如在庄子《逍遥游》的教学中,我适时的为学生介绍有关庄子的传说故事。“庄周梦蝶”,“庄子试妻”等,以此作为契机引导学生课下自主查阅,积累,以丰富对庄子及其思想的了解。好奇心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且乐此不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就是一本魅力百科,课内文本就是一个跳板,它会帮我们到达一个更高的领域,去领略那更美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也获得了别样的审美体验。

三、彰显合作美

    高中语文课堂终归要还给学生,语文教师带着学生穿过了泥泞与荆棘,克服了畏惧与黑暗,终于我们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接下来,教师需要华美转身,把美丽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这个过程离不开合作。“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学习的过程也需要合作。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在一定的奖惩制度的约束下,学生的“赶,超,比,争”的劲头十足,并在此竞争机制下,每个人的特长得以发挥,每个孩子的价值得以体现。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时,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绝不是老师所能带来的。学生的这种愉悦感才是语文课堂的大美所在。

    对此,我颇有感慨。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同学组内合作探究,同时又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诵读,有的负责文言知识点归纳,有的负责人物形象分析……组与组之间也会有评比,借鉴,进而各组博采众长,齐头并进。渐渐的,我发现,文言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沉闷的死水,而是在学生的内心掀起了心灵互动的波澜。而且我还惊喜的发现,学生们的性格也变得更加阳光,懂得包容,具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变化真让我喜出望外,这种收获才是我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窃喜,我欣慰。

总之,教育的真谛就是唤醒,是拨动学生那根最敏感的心弦,期待着发生完美的共振,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丰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智慧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文言文课堂的美是无穷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去激活每一个美的因子,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应有的璀璨与光华。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美感教育的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0): 215-216.

2. 邓玉芳.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0): 212-213.

3. 张丽丽.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美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 154-155.

4. 王丽萍.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美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探索, 2015(6): 188-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