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大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邵华

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2

摘要

伴随着新课标的持续推进,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数学大概念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大概念教学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衔接,并理解现阶段所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广大初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大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路径,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浅析了数学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正确定位,继而阐述了数学大概念教学中的主要策略,最后则提出了初中数学大概念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大概念教学

正文


引言

数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的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零散的,学生很容易出现知识记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有必要引入数学大概念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数学知识,并得到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相信大概念教学的引入能够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数学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正确定位

(一)基本内涵

数学大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重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旨在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衔接,借助旧知识解锁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大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其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作为一种认知观念,能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高效的整合,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从宏观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探索一些微观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

(二)正确定位

数学大概念包含多种类型,如不同教学单元的大概念、知识体系的大概念、跨学科的大概念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大概念教学模式时找准定位,如果是针对不同单元的大概念,则需教师对各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是针对知识体系的大概念,则需教师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如果是跨学科的大概念,则需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找准教学定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数学大概念教学中的主要策略

(一)直接形成策略

直接形成,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收集一些已有的数学大概念相关的成果,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借鉴一些专家的观点和成果,结合现阶段的学情直接生成一些教学策略,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中有着这样一项要求,即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培养向逆向思维培养转变,这就属于数学大概念,也是一种直接形成策略[2]

(二)反思启发策略

反思启发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的大概念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强调的是教学重难点的回顾、评价反思和解决教学困难。从不断的反思、回顾与评价中,教师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深度寻找学生学习成效与预期效果不符的原因,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启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三)知识整合策略

知识整合策略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横向的知识整合与对比,另一种则是纵向的整合对比。横向的知识整合指的是对同一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数学概念;纵向的知识整合指的是教师从学情、教材等角度入手,对存在联系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的过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知识整合,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初中数学大概念教学策略

(一)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数学概念的体系结构,将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概念体系。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充分提高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方面的核心素养[3]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将本节知识与本章中的第4小节“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这部分知识进行知识点的结合,让学生对图形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图形”的系统的概念体系。在看到一个图形时,能够做到判别图形的性质、了解该图形的特点,并熟练地掌握对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教师可以尝试调动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过的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并带领学生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与此同时,带领学生探索各种图形之间存在的一些异同点,从而深化学生对图形相关概念的认知。此外,在讲到“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图形的结构,促进其概念体系的建立。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遇到一些带有鲜明知识特征的问题时都能够自主地解决,因为他们了解这一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哪一节,然后能够在头脑中筛选出相应的概念。但如果一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或者分不清问题情境,则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应用数学大概念时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找到概念的连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并快速定位相应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数学建模方面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钟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时针和分钟的有关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用一句话来引发学生对时间问题的学习兴趣,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并让学生说出与时间有关的一些名言警句或谚语,从而引出本课的知识。其次,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角,操作时钟或手表上的指针,探索钟面角有关的问题。同时,带领学生进行模型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并让学生求出该时间点的钟面角大小。在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方法后,则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带领其探索时针、分针的旋转规律,并借助函数关系式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掌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数学大概念,学会进行知识的类比,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在以上情境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动手实践和协作,还能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技巧,学习效率将有效提高[4]

(三)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当学生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或对一些知识作出判断时,通常都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相应的推理。此时,他们的推理方面则会对最终的学习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的推理方向与教师的启发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数学大概念,激活其思维活力,教师应时常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逐渐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框架,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逻辑推理方面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一些性质和概念,帮助其建立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知识框架。其次,教师则可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启发学生,如商场销售衣服问题、景区旅游问题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除了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以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其他知识给出更多的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进度适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启发,从而帮助其明确推理方向,并形成数学大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中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很强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地应用数学大概念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发现知识内部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自主地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从而提升学习信心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颜荔.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初中数学教学[J].读与写(教师), 2022(3):0097-0098.

[2] 许洁.立足"大概念",推促初中学生数学深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 2022(5):38-39.

[3] 李颜荔.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初中数学教学[J].读与写:上旬, 2022(3):2.

[4] 杨文.立足大概念理念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J].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1):40-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