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智育融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以文为纲;以德育人
正文
引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它更承载着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认知和高尚的道德观念的重任。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鉴于这一现状,教师迫切需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以确保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在道德层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基于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德育教育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上却遭遇了一系列挑战。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德育目标的达成,未能深入挖掘语文学科在塑造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当前德育教育手段相对单一,未能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应深深扎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德育与智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1.挖掘德育与智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德育与智育融合为核心策略,通过精心挑选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文学作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德育元素,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成长。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接触文学的主要途径,其内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应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挑选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共鸣,又能传递积极价值观的文本。这些文本不仅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应具备深远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每一篇文本中挖掘出丰富的道德信息和人文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一堂生动的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德育与智育融合”的教学策略,以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为载体,展开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课伊始,教师便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朗朗的读书声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并适时提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故事中农夫行为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批评农夫的懒惰,有的揭示农夫的贪婪。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农夫之所以会陷入“守株待兔”的困境,正是因为他放弃了勤劳,寄希望于侥幸。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开始理解到勤劳的价值,以及贪婪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挖掘德育资源,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勤劳,什么是盲目的贪心,并明确指出勤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而贪心则往往会让人失去更多。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如果我是农夫,我会怎么做”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主张继续耕种,有的提议寻找新的工作机会。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勤劳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她重申了勤劳的价值,警示学生要警惕贪心的诱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完美融合。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与智育融合
2.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构建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吸收和掌握知识。在德育教育领域,这种方法尤为关键,因为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借助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与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面对道德抉择,体验道德行为的后果。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下进行角色扮演,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道德规范的价值所在,同时锻炼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此外,情境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大有裨益。在生动且吸引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种以体验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热情。
2.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在德育教育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它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使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勇敢表达个人观点,借助集体智慧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从多个维度审视道德问题,对比不同观点,并在辩证的思考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标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协调者和指导者,学生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讨论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反馈。
2.3榜样示范法
在德育教育中,利用讲述历史人物或身边的典型事迹来树立道德榜样,是一种常见且效果显著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精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作为道德典范,旨在通过榜样的示范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自觉。历史人物通常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和丰富的生平事迹,成为后人敬仰和效仿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讲述,学生能够了解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坚韧和智慧,从而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与此同时,身边的典型事迹则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讲述身边人的真实经历和感人故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这些事迹往往涉及诚信、友善、责任等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中汲取道德营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规范。在实施这一方法时,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迹,并通过生动的讲述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反思,从中汲取道德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总之,讲述历史人物或身边典型事迹以树立道德榜样,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程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并激发学生向雷锋学习的热忱。教师首先通过生动的叙述,详细介绍了雷锋的生平和光辉事迹,将雷锋的崇高品质和先进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雷锋有了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巧妙地运用了榜样示范法,通过讲述雷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看到雷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组织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彼此启发,共同探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还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雷锋的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魅力。此外,教师还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雷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和无私奉献,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在认知上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情感上对雷锋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向往,从而在行动上积极向雷锋学习,努力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德育与智育融合的小学语文渗透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操与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时代小学生。展望未来,教师期待这一策略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与应用,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注入更多的德育元素,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艳.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德育开展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4,(04):53-55.
[2]周岳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融合提升实施策略的研究[J].教育艺术,2023,(11):10-11.
[3]马钰萍.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139-141.
[4]戴清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9):200-202.
[5]官文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教育艺术,2024,(0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