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摘要
关键词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日益认识到,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和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理解及情感态度等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助力他们成为具备良好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公民。
一、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整体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首先,教师需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及学习态度,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应根据班级学情设定相应难度的阅读学习目标,确保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文本,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应避免过度开展教学工作或忽视学情而一味灌输语文知识,而是要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经验来探究、反思,进而对阅读文本形成独特的见解。其次,教师应借助师生互动环节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2]。最后,教师应着重开展深度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参与度。
(三)反思性原则
反思性原则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反思来巩固和提升阅读效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3]。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学习,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形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寓言故事、传统文化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设计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文化体验课、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四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四季变化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自己眼中的四季景色和体验。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选取与四季相关的经典诗文或故事,如古诗《春晓》、《秋思》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四季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四季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在春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在秋季,可以举办一场以“秋天的收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秋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秋天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开展朗读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朗读活动,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如发音、语调、语速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青蛙写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青蛙写诗》这篇文章,感受文中的诗意和韵律。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注意发音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在示范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内成员互相朗读,并互相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朗读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班级朗读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自己挑选段落进行练习。比赛时,可以邀请其他老师或学生家长作为评委,为参赛者打分并提供建议。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更加认真地对待朗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绘制阅读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能力
绘制阅读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提炼关键信息等。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同时,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交流和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主要角色、故事情节、关键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开始绘制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学生可以写下文章的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接着,从主题出发,学生可以画出几个分支,分别代表主要角色、故事情节、关键事件等。对于主要角色分支,学生可以将“小画家”作为主要角色,并标注其特点,如“爱画画”、“有创造力”等。同时,学生还可以画出其他相关角色,如“雪地”、“小动物们”等,并标注它们与主要角色的关系。在故事情节分支,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文章的主要情节脉络,如“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小动物们来欣赏画作”等。通过这一分支,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和故事走向。对于关键事件分支,学生可以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事件或细节,如“小画家用脚印画出了梅花”、“小动物们对画作赞不绝口”等。这些关键事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学生可以相互欣赏彼此的思维导图,并分享自己的绘制思路和心得体会。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拓展思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语: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应多元化、综合化,既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开展朗读活动、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荣霞.核心素养标准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标准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标准化,2023(2):191-193.
[2]郑耀宗.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23(22):122-125.
[3]孙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科普童话,2023(42):7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