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大桥精神” 在学生心中厚培家国情怀——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红色德育课程实践经验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长江大桥是一座自力更生的“争气之桥”,是一座感天动地的“精神之桥”,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精神坐标,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滨临长江之畔,西倚长江大桥,承担着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工作理念,按照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以“桥文化”为价值引领,以“桥项目”为重要载体,以“桥课堂”为主要阵地,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之中,开展多元化、多角度、全过程、特色化革命传统教育,让明园学子在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健康成长。
一、多元化搭建“桥+”场域,感悟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学校始终把学生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的内因,通过提升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成长成材奋斗。
(一)深挖“江桥文化”,以“桥”筑思想基石
大力弘扬“大桥精神”,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用心挖掘大桥文化资源,着力建设江桥文化基地,打造出以“江桥文化”为依托的新型“未来工程师”“桥+”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品格、兴趣、能力与素养,以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浸润学生内心,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成长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更多与“江桥”特色相关的水环境工程师、桥梁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等未来工程师。
(二)打造“桥馆街区”,让“桥”思妙想成真
以“联结世界 创见未来”为理念,结合“江桥文化”特色打造了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桥馆”,全方位展现“大桥精神”,通过科普桥梁知识、介绍桥梁文化、开展学生沉浸式研学活动等方式,全面增强“六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探索欲。同时,围绕为“未来工程师”打造自由、实用、综合科创街区的愿景,创新打造了明园“科创未来街区”,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勤学,锻炼实践能力,铸造匠心精神,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开展“特色研学”,用“桥”见匠心创新
学校积极开展跨学科项目化挑战学习,围绕大桥背后的建桥老物件、建桥故事,通过多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开展桥梁建模、木梁承重、数字桥梁、未来桥梁设计等特色研学。一是在追寻历史脚步中“知桥”,学校以“大桥100问”为主题,编制了“问桥”研学单,在项目式研学中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大桥的历史意义、施工的艰难过程、大桥第一任总设计师梅旸春的事迹、当时誓与沉井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了解大桥的过程中亲近大桥、热爱大桥,传承“大桥精神”。二是在接触学习模型中“建桥”,以“未来工程师”培育行动为契机,着力为学生构建思想行动“模型”,首先,通过深入学习建桥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然后让学生在接触学习大桥多种模型的基础上,模仿性制作大桥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未来之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三是在扩展学习过程中“护桥”,依托班级学习社区开展“访桥”活动,感受古代桥梁结构之美,探寻“争气桥”背后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并以学校江桥文化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颂桥”“绘桥”“护桥”“创桥”等活动,在全员实践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同时,组织项目式挑战,以大桥及周边场域为资源,开展“学生议事”“生态保护”“数字桥梁”等专题研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多样化开展“桥+”活动,培养传承革命精神的栋梁之才
学校以互动体验式校园内外活动为突破口,打破以往局限于书本内容的旧有方式,充分利用多种宝贵的桥文化资源,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由“学校滴灌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新制作“红色经典资源包”,发扬工匠精神,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周举办“工程师致敬周”活动,将其与研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确立研究主题,通过“致敬大国工匠”“走近工程院院士”“我身边的工程师”等主题研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合作、探究、践行的过程,正确认知工程师身份,提升精神境界。
(二)创新开展“互动体验式活动”,传承江桥文化,在每年六月举办“江桥文化节”系列科创活动,让学生在节庆活动中感受科技魅力,体验创造过程,其中:低年段以“童眼看大桥”为主题,通过“与大桥合影”“为大桥写诗”“我与大桥的故事”等活动,让大桥精神激励学生成长;中年段重点聚焦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结合学校美术特色,开展布贴画创作“未来之桥”活动;高年段开展“OM专项亲子创客活动”,3名学生与1名家长组队,以现场抽取的桥梁制造题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桥梁设计与建构。
(三)创新承办“数字化转型课题”,展现明园风采。今年11月9日,学校承办了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主办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学生思维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以“南京长江大桥净空24米,有人认为限制了大船通过,阻碍长江的航运,建议拆掉,我们该怎么办?”为课题,由学生们通过半年的走访、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找准了破题办法,并在现场进行了汇报和展示。
三、多维化推动“桥+”融合,创新探索人才早期的培养体系
学校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聚焦学习方式变革,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工程师”课程,全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一)坚持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完善“未来工程师”基础课程。全面推广“三学三问六发现”的发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搭建“五育并举”平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学科中渗透设计、审美的能力,在信息学科中渗透编程、制作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研究的视角、亲历学习的过程,实现思维的攀阶,真正让“未来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各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习素养。
(二)坚持自主开发社团课程,细化“未来工程师”拓展课程
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满足“未来工程师”素养、能力发展的需求,依托社团开设了“智能工程师”等五个拓展课程群,采取菜单模式,着力打造以“桥”夺天工和“桥”思妙想为核心的创客项目,其中:“桥”夺天工以“长江上的大桥”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江面上大桥的形态史、社会史,在主动尝试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呈现长江大桥过程中,学习桥梁的结构知识、材料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桥”思妙想以长江南京段滨江风光带为主线,通过了解长江南京段的自然风光、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利用传统木工、金工以及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建构滨江生态沙盘模型,不局限于复刻桥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用创新作品来展示南京段桥梁的特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经由看得见的东西去探寻和推测看不见的东西,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思路。下一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将继续秉持“发现美好,精益求进”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进一步弘扬江桥文化,积极打造美好学校、培养美好教师、教育美好学生,以高分成绩答好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