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大桥精神” 在学生心中厚培家国情怀——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红色德育课程实践经验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卢晓美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长江大桥是一座自力更生“争气之桥”,是一座感天动地的“精神之桥”,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精神坐标,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滨临长江之畔,西倚长江大桥,承担着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工作理念,按照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以“桥文化”为价值引领,以“桥项目”为重要载体,以“桥课堂”为主要阵地,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之中,开展多元化、多角度、全过程、特色化革命传统教育,让明园学子在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健康成长。

一、多元化搭建“桥+”场域,感悟革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学校始终把学生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的内因,通过提升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成长成材奋斗。

(一)深挖“江桥文化”,以“桥”筑思想基石

大力弘扬大桥精神,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用心挖掘大桥文化资源,着力建设江桥文化基地,打造出以江桥文化为依托的新型未来工程师”“桥+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品格、兴趣、能力与素养,以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浸润学生内心,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成长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更多江桥特色相关的水环境工程师、桥梁工程师、智能工程师未来工程师。

打造“桥馆街区”,让“桥”思妙想成真

联结世界 创见未来为理念,结合江桥文化特色打造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桥馆”,全方位展现大桥精神通过科普桥梁知识介绍桥梁文化开展学生沉浸式研学活动等方式,全面增强六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探索欲。同时,围绕为未来工程师打造自由、实用、综合科创街区的愿景,创新打造明园科创未来街区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勤学,锻炼实践能力铸造匠心精神,树立合作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开展“特色研学”,用“见匠心创新

学校积极开展跨学科项目化挑战学习,围绕大桥背后的建桥老物件、建桥故事,通过多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开展桥梁建模、木梁承重、数字桥梁、未来桥梁设计等特色研学。一是在追寻历史脚步中知桥”,学校以大桥100为主题,编制问桥研学单,在项目式研学中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大桥的历史意义、施工的艰难过程、大桥第一任总设计师梅旸春的事迹、当时誓与沉井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了解大桥的过程中亲近大桥热爱大桥,传承“大桥精神”二是在接触学习模型中“建”,未来工程师培育行动为契机,着力为学生构建思想行动模型首先,通过深入学习建桥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然后让学生在接触学习大桥多种模型的基础上,模仿性制作大桥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未来之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三是在扩展学习过程中护桥”,依托班级学习社区开展访桥活动,感受古代桥梁结构之美,探寻争气桥背后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并以学校江桥文化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颂桥”“绘桥”“护桥”“创桥等活动,在全员实践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同时,组织项目式挑战,以大桥及周边场域为资源,开展“学生议事”“生态保护”“数字桥梁等专题研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多样化开展“桥+”活动,培养传承革命精神的栋梁之才

学校以互动体验式校园内外活动为突破口,打破以往局限于书本内容的旧有方式,充分利用多种宝贵的桥文化资源,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由“学校滴灌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新制作“红色经典资源包”,发扬工匠精神,每年五月的第一周举办工程师致敬周活动,将与研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确立研究主题通过致敬大国工匠”“走近工程院院士”“我身边的工程师等主题研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合作、探究、践行的过程,正确认知工程师身份,提升精神境界。

(二)创新开展“互动体验式活动”,传承江桥文化,每年六月举办江桥文化节系列科创活动让学生在节庆活动中感受科技魅力,体验创造过程,其中:低年段童眼看大桥”为主题,通过与大桥合影”“为大桥写诗”“我与大桥的故事等活动,让大桥精神激励学生成长中年段重点聚焦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结合学校美术特色开展布贴画创作未来之桥活动高年段开展OM专项亲子创客活动3名学生与1名家长组队,现场抽的桥梁制造题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桥梁设计与建构。

(三)创新承办“数字化转型课题”,展现明园风采。今年119日,学校承办了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主办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学生思维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以“南京长江大桥净空24米,有人认为限制了大船通过,阻碍长江的航运,建议拆掉,我们该怎么办?”为课题,由学生们通过半年的走访、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找准了破题办法,并在现场进行了汇报和展示。

三、多维化推动“桥+”融合,创新探索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学校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聚焦学习方式变革,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工程师课程,全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一)坚持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完善“未来工程师”基础课程。全面推广三学三问六发现的发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搭建五育并举平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学科中渗透设计、审美的能力在信息学科中渗透编程、制作的能力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研究的视角亲历学习的过程,实现思维的攀阶真正让未来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各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习素养。

(二)坚持自主开发社团课程,细化未来工程师拓展课程

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满足未来工程师素养、能力发展的需求,依托社团开设了智能工程师”等五个拓展课程采取菜单模式,着力打造以夺天工和思妙想为核心的创客项目,其中:夺天工以长江上的大桥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江面上大桥的形态史、社会史,在主动尝试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呈现长江大桥过程中,学习桥梁的结构知识、材料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思妙想以长江南京段滨江风光带为主线,通过了解长江南京段的自然风光、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利用传统木工、金工以及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建构滨江生态沙盘模型,不局限于复刻桥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用创新作品来展示南京段桥梁的特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经由看得见的东西去探寻和推测看不见的东西,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思路。下一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将继续秉持“发现美好,精益求进”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进一步弘扬江桥文化,积极打造美好学校、培养美好教师、教育美好学生,以高分成绩答好时代答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