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直过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价值
正文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Y196,项目名称: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基金资助: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项目编号:2024Y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通用语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它不仅是传播文化、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实用工具。而“直过民族”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往相对闭塞。由此可知,要想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就必须要在“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语言的普及助力“直过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明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系,对预判其实践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实现路径显得特别重要。
一、价值三要素理论视角下价值分析框架
价值三要素理论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评阿 ·瓦格纳的“政治经济教科书”》中解释了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其实质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求满足的效用[]。主体需要、客体属性和实践活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三要素[]。价值三要素对分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为其价值的表现和实现提供了理论框架。
图1:推普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框架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表现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表现为多元主体需求的满足。由此,其价值表现主要包括由其公共性决定的对中国共产党、国家、民族而言的元价值,由其工具性决定的对“直过民族”地区的工具性价值,以及由其发展性价值决定的对“直过民族”地区公民的发展性价值。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元价值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元价值在其价值谱系中具有高阶秩序,指向新时代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至上的公共性原则,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等,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增强国家实力为价值目标。具体体现在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政治使命,指明助推“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首先,明确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价值。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交流工具,也是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主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普就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指明助推“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方面可以降低沟通成本,便于外部资金、先进技术、管理进入“直过民族”地区;[]另一方面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促进语言文化和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语言在宣传、广告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二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对于提升“直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直过民族”地区人才招引过程中,普通话作为基本交流工具必将发挥有效作用;三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对加强“直过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培育文化自信、丰富和繁荣民族文化具有强大动力;四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推广与普及,对于加强“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宣传,培育乡村生态文化,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五是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普通话沟通能力为切入点、突破口,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整体普通话普及程度和水平,有助于增强“直过民族”地区的组织效力,推动“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具性价值
工具性价值指向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直过民族”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工具性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保障“直过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直过民族”地区进行的各种委员会组织,各种制度的建立,都要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使全体村民能够接触到国家通用语言,而非过于依赖民族语言。在一个通用语言环境的影响下,使村民能够随时随地的接收到语言的熏陶,并且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
二是推动“直过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不仅使国家通用语言本身的文化得到发展,也使得“直过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的到推广与传承,同时,能够了解到其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使其融入到“直过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资源同频共振,厚植中华民族文化公式,消除了语言不对称的文化壁垒,铸造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三是提高“直过民族”地区的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刚刚提及到国家通用语言本身具有文化功能,但它同时具有经济属性。试想,“直过民族”地区的人民如果不通普通话,那么他们的产业也只能局限于自己民族之内,难以将产业推向其他民族,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为民族地区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为其提供基石。并且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又可以推动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有研究发现,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达到中等及较高的农民工群体的工资水平,分别高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较低的农民工群体工资的 19.4%~21.0%和 30.3%~34.9%。[]所以,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增加就业机会,降低交流成本,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地位。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性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终极价值,公民的发展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其公共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共同旨归。
一是为公民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提供保障。“直过民族”地区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民切身的利益。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回报率低于大众语言,且会双语的劳动者就业率更高。[]民族地区的个体的普通话能力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劳动收入,对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收入能够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民族地区个体的普通话能力不仅仅能够听懂、能够说明白,还要能够写清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普通话能力与个体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有研究表明,普通话能力较高的劳动者相较于不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的劳动者在工资方面有近21%到40%的溢价,普通话能力较低的劳动者在就业中不占优势。总体的研究表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能够帮助劳动者获得更好、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且是使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从贫穷到温饱从而进入富裕状态的重要的一步。
二是帮助公民降低沟通成本。沟通成本是指交流共同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沟通有障碍所产生的损耗成本以及职场发展的价值。沟通既要讲清楚让别人理解,同样也要理解别人说话的重点。一直以来,“直过民族”地区在自己民族内使用普通话的场合与机会并不多,与其他各族人民交流时所耗费的沟通成本就会大的多,如找翻译人员。统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更好的交流、传播信息,有利于资本流动、技术扩散等。
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矛盾
在“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会面临着诸多矛盾。在“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施受制于个体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不强、“直过民族”地区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有所限制,以及普通话教育的培训考核体系并不完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实现过程中隐藏着若干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需求与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不强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在政治上的需求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感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直过民族”地区对成年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主要方式就是短期培训,由于短期培训每次只持续一至两周,甚至更短,在短时间内难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但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缺乏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在参与培训之后的成年人在结束培训之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没有外部力量的助推下,难以真正投入对通用语言的长期持续的学习中,难以真正提高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三)拓展增收致富渠道的经济需求与公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环境限制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体现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在经济上的需求是增收致富渠道,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由于公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环境的限制,使得公民缺乏对外交流沟通的欲望。“直过民族”地区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首先从家庭语言交流来看,家庭里没有必须要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成员,所以人们很难在家庭环境中来培养自己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其次从族内交流环境来看,大多数成年妇女以及老年人长期在家务农,难以接触到外部环境,缺乏必须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正是因为环境的限制,使得公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的推广普及态度并不积极,从而难以积极发展对外的产业,拓展增收致富的途径,实现共同富裕。
(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文化需求与培训考核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体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直过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培训,但是教育培训大多停留在宣传与授课的环节,具体的培训程序与考核体系并不完善。“直过民族”各个民族、地区之间培训的教材与课程内容、教学法方式不统一、缺乏科学性,缺乏专业的授课方法与手段。同时公民也会因为各种农牧活动难以准时参加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机构缺乏后续的跟踪与考核,难以保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建议
针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助力“直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矛盾,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感
在“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敏锐的察觉到个体在接受国家通用语言过程中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并且能够给出积极的反馈,加强公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识与了解,对于个体语言个别化的需要,要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想的语言帮扶。宣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对公民自身、家庭、集体以及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使个体意识到了解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的,凝聚每个个体的共同信念,形成情感上的认同,从而增强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感。
(二)创造对外沟通交流的机会
个体对国家通用语言认同感不强的重要原因是个体缺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对外交流的机会,缺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给自身带来切身利益的机会。一方面,“直过民族”地要积极组织村民“走出去”,不仅使青年,而且使妇女多接触外界环境,寻找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直播带货”成为当前重要的销售渠道,“直过民族”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农牧业特点,开启“直播带货”,助推农牧产品销售,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将国家通用语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增加个体对外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在人员方面,从领导人员、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公民以及后续的监督人员都要进行规范;在培训教材方面,地方教育局通过多方合作制定统一的教材内容;在制度方面,制定明确的考勤、考核、奖惩制度。其次,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深度发展,要依靠科技在“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主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如在使用电子软件进行学习时,各地区需要明确学习的时长、内容以及考核的成绩等。
参考文献
[1] 胡敏中. 价值·公共价值·核心价值[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 1 (02): 41-47.
[2] 祁型雨, 李春光. 我国教育政策价值的反思与前瞻[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 (03): 29-35.
[3] 朱胜晖,刘义兵,宁莎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6):59-66.
[4] Zhang M.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of China [J].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Ethnology, 2022, 4 (11):
[5] 许兰,王振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普通话推广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9):57-61.
[6] 朱胜晖,刘义兵,宁莎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6):59-66.
[7] 程虹,王岚.普通话能力与农民工工资——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解释[J].教育与经济,2019,(2):37-46
[8] K.Pendakur,R.Pendakur.Speak and ye shall receive:Language knowledge as human capital,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rguage and bilingualismAl//A.Breton(Ed.),New Canadian perspectives,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bilingualismiCOttawa,Canada: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1998.89-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