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悟研评”的高中古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洪莺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 355300

摘要

在高中阶段,古诗阅读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古诗中的词句含义晦涩,学生阅读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基于“导悟研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以比较阅读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会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不仅可以达到提升成绩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导悟研评;高中古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学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在新课改中已经提出了教师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以高考为主要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主体,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的机械式阅读导致学生并不会对文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遇到同样类型的文章依然不会分析、不会阅读,这与当下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对培养学生古诗阅读兴趣、提高古诗阅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导悟研评”视域下,古诗比较阅读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出了古诗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

“导悟研评”阅读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导悟研评”下的高中古诗比较阅读教学可以视为深度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古诗比较阅读当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意境,领会古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加深对古诗阅读的印象,学会如何通过比较阅读来理解古诗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的阅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基于“导悟研”时更加注重教学“度”的把握。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教学引导下能准确把握作业的观点、主旨,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学习体系,在课堂的有限时间段内能高效提升学习质量,充分掌握高中古诗中的文本内涵,并对其进行延伸,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文化底蕴。

、基于“导悟研评”的高中古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古诗教学过程中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是基于“导悟研评”教学之上的重要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内容、情感、手法、历史背景、语言风格等比较能让学生了解古诗之间的异同,培养审美意识和对比思维能力。

结合历史背景比较阅读

不同历史背景诞生的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大不相同。为此,教师“导悟研评”视域下结合历史背景来开展比较阅读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进一步加深对古诗内容得了理解,进而提升古诗比较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中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篇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这两首古诗的历史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苏轼还是辛弃疾都采用了人文典故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历史背景后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内容,挖掘诗人思想情况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苏轼生活的年代北宋危机程度较深,并且诗人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权派政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作者多次遭受被贬。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轼写出了这首古诗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而辛弃疾深处南宋朝,南宋朝积贫积弱受外族侵凌。写此诗时,辛虽担任镇江知府,但是朝廷只是利用他的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他的作战谋略多没被朝廷采纳。整首词也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

但再细比较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会发现苏轼的怀才不遇更多的是来自朝廷内部,一贬经历他更深切理解社会人生,所以在作品中还表达了他入世出世之间的心理矛盾。而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更多来源于国家民族仇恨,一生失志抗金的他,年少虽成,却一生用武之地,是一个“不能成为战士,而只能成为文人”的人。整首词不但充满着报国无门的悲伤之情,而且洋溢着深层的家国情怀。

语言风格比较阅读

两种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进行语言风格的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中的特点。例如,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篇古诗中,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两首诗歌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鉴赏能力。

曹操渴望建功立业,而陶渊明却想远离官场、宁静致远。《短歌行》中“忧”字的多次体现,表达了曹操对时间转瞬即逝,恐来不及有所作为的感慨。通观全篇,该首诗歌以低沉、浓郁的抒情风格奠定了低沉、凝重的语言风格,但又不缺乏激情澎湃。而《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是农村生活的景象。陶渊明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故居,通过白描的写作手法来展现出乡村的生活场景。整体的语言风格更加质朴、自然,展现了陶渊明一向的诗歌语言风格,这和《短歌行》中的语言风格恰恰相反。

表达方式比较阅读

《声声慢》与《雨霖铃》的比较阅读中,在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铺叙的方式。《雨霖铃》中,从离别的前、中、后,三个时间阶段分别展开叙述。整体的离别画面充分体现出“叙”的特征。而《声声慢》中,并没有从事件或者原因的角度来叙述,而是逐渐表达自己内心凄凉、惆怅的情绪。铺叙的表达方式是从某一事物本身来进行侧面烘托和渲染。从铺叙视点的角度来看,《雨霖铃》是纵向伸展,层层递进,而《声声慢》则是横向移动,并列铺叙。虽然表达方式上大致相同,但角度和侧重点均有不同。此外《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反复吟唱,让人置身于愁苦的环紧愁苦的心境中。而《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应用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把现在、未来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人在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中苦苦徘徊,辗转反侧。两位作者虽然都为婉约派,但表达方式略有差别。

情感形象比较阅读

《客至》与《宾至》的比较阅读中,虽然这两篇都是杜甫的作品,但是《客至》的主语是客,崔明府,这更显亲近。而《宾至》中的主语是宾,这是种表敬重的称谓。从主客关系来看,《客至》的主客关系是友情深厚、亲近融洽。而《宾至》的主客关系是尊而不亲,平淡疏离。从草堂环境看,《客至》中草堂的环境是春意融融,清幽僻静。而《客至》的草堂环境确实偏僻。从语言的角度看,《客至》的语言亲近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宾至》的语言则是庄重严肃、语带调侃。通过以上从主客、主客关系、草堂环境、诗歌语言这些角度综合赏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两首诗歌虽都是杜甫所写,但是诗人在诗歌中展现的情感以及诗人的形象却不相同。《客至》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欣喜,诗人的形象是闲逸、热情好客、真诚直率、平等待人、乐观。而在《宾至》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苦、累。诗人的形象则是傲岸、不骄不谄媚、坚持个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导悟研评”阅读教学背景下,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形象等方面对高中古诗比较阅读教学进行深入分析,给执教者更多的教学思路。并且在古诗比较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比较阅读的整体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古诗阅读理解能力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向阳.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1]阿克苏地区第一中学, 2023.

[2]赖晓莹. 信息技术在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注:本文系2023年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题 《高中语文导悟阅读教学研究》  立项号“2023XD095”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