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和全要素分解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需求导向;全要素分解;核心竞争力;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正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SJGY20220415)
0 引言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和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以“科研能力提升”为首要目标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开始经历重大变革。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强化”和“单一技能训练”,而是希望高校和导师培养出品行优良,顺应发展,能力综合的“新社会人才”,基于此,有必要对研究生培养需求导向进行深刻分析,对“核心竞争力”指标进行全要素分解,进而探索现阶段研究生竞争力提升策略,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提高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
1 培养模式需求导向分析
高校是学生的培养基地,社会是学生的练兵广场。为了更加有效的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有必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需求导向分析,如图1所示。
1.1 专业能力提升与思政教育的平衡问题
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最明显的教育要求是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作为人才培养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还包括立德树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应与"专业能力提升"相匹配。尽管近年来高校开设了众多思政相关课程,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显示出对教学思政的重视,但现实中,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中,直接接触的多是导师而非思政教师。导师们通常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和科研能力,而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则关注不足,这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不足,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才无德"的不良现象。
1.2 科研能力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研究生教育也在迅速扩展,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尽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科发展的迅速给教育界带来了喜悦,但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却成为了问题。长期以来,科研能力的提升被看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确保科研能力提升后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仍是一个挑战。当前的"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人才,但这些模式仍然聚焦于科研能力的提升,而未能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的要求。随着"工业4.0"的到来,社会对研究生的期待已经从单一的科研技能扩展到包括高效的学习、分析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需求是通过现有科研培养模式难以快速达成的,因此出现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
1.3 单一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冲突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的需求正在从重视单一技能训练转向需要更广泛的综合能力。虽然传统的学徒制模式能够迅速提高研究生对导师研究项目的支持,但它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虽然发展缓慢,但其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到。当前的综合学科研究平台通常缺乏稳定性,这不利于研究生在综合学科研究训练中的持续参与和深入发展。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增强其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图1 基于需求导向和全要素分解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探究路线图
2 “核心竞争力”全要素分解
“核心竞争力”作为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Prahalad.C.K和Hamel.G最初提出,主要用以描述组织过程中的积累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概念表现为学生的综合能力集合,这不仅包括单一能力,而是多方面的、适应性强的、能够得到良好反馈的能力。
2.1 品性: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优秀的品性是构成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基础。不论学历高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始终是其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评价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时,“优秀的品性”应当被视为比“科研能力”更为重要的指标。
2.2 社会适应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保障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生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社会适应力。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和对毕业生需求的具体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就业领域也日益广泛。虽然这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缺乏社会适应力可能会削弱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提高社会适应力,优化就业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任务。
2.3 能力集成:核心竞争力的真实体现
根据Mezirow的迁移学习理论,唯有通过对知识优先顺序的重新思考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颠覆性转化,才能有效应对当代挑战。研究生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发展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创新科研及批判思维等能力。将这些能力高效集成,是展现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种集成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术能力,也表明了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综合处理能力。
3 竞争力提升策略探究
3.1 明晰教育内涵,引领品性培养通过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检验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他指出,高等教育机构需真正实现通过文化和道德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这一方针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才。近年来,思政课程已被有效地融入研究生教学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激发了学习热情,成为指导学生学术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灯塔”。
3.1.1 增强思政课程的投入与多样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高校已普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但课程形式和内容仍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潜在效果。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领域,应增加思政教育的资源投入,扩展课程种类和形式,以适应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品德需求。
3.1.2 转变授课方式,匹配思想与社会发展规律
思政教育应顺应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这包括团队合作、实践应用和现场调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科研和日常学习中,帮助学生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培养敬业、奉献、拼搏和奋进的精神。
3.2 顺应市场需求,通过综合能力适应社会
研究生教育需要响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理论创新为主的教育模式需调整,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3.2.1 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以匹配市场需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科研,关注学科前沿并勇攀科技高峰,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实际。
3.2.2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学术和职业素养
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学校应通过开设高级课程如《创新能力和文献检索》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科研训练中,应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3 加强交叉学科,用多学科知识保持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的边界效应模糊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理解和领悟,而是以基础学科为积淀,以交叉学科为引导,鼓励学生从众多学科的边缘视界入手,启发更多更广的知识领域。基于此,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培养单位的重视和关注。
3.3.1 树立大学科意识,奠定多学科理念
随着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学科知识边界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大学科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受新技术、新发展、新革命、新需求的推动,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日益复杂的科学研究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单位和导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宣传渗透大学科理念,有意识地推动校级、院级之间的互学互通,从广泛的角度奠定学生的多学科理念,为今后交叉学科的应用扫清障碍。
3.3.2 完善培养制度,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多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是研究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整合和大学科专业的设立,有利于突破校院两级行政壁垒,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教师才能,保证交叉学科学习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导师把关,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培养研究生运用各学科知识的有效能力。
4 结语
本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思政教育引导,适应社会需求和综合能力培养三方面主要矛盾,同时依赖对“核心竞争力”的全要素分解,明晰优秀品性,良好社会适应力和高效的能力集成三个因素的重要性,以此制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竞争力提升策略,为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研究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远海,王俊生.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以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1):51-53.
[2] 穆琳琳,李一兵,张琳,苍岩,肖易寒.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6(08):45-46.
[3] 王金聪, 任长清, 郑纲.基于“本研一体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研究——以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4):13-16.
[4] 丁克强,王慧雅,常春圃,杨凤,时焕岗,关庆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风,2024(08):92-94.
[5] 彭淑娟,钟善男,柳欣杜,吉祥. “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2024(10):63-65.
[6] 刘海洋,侯占峰,宣传忠,佟鑫,闫建国. 理工科院校研究生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法的改革与实践[J]. 科技风,2023(25):149-151.
[7] 张昂,张庚,鋆蒋斌.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1):173-175.
[8] 孔祥斌,段增强. “双擎四轮”驱动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3(52):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