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建设研究——以沂蒙剪纸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初中美术 沂蒙剪纸、教学策略
正文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非遗进校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沂蒙剪纸技艺为切入点,优化美术课程“设计制作活动”,落实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增强中小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沂蒙剪纸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
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即来源于生活,譬如一把剪刀承载了中国劳动妇女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活动。它可以用于剪纸、剪布剪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同时在生活保健方面也可以剪病痛和脐带。体现了中国民族的聪明和才智。
1、价值体认:了解剪纸的历史与发展,知道剪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能够学会剪出各种基本的剪纸符号,亲手剪制自己所想要的剪纸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将来的审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2、责任担当:学生了解剪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责任和义务,把剪纸技艺学会学好,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投身到爱国学,学非遗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增加爱祖国爱祖国文化,努力学好,并且认真传承的强烈责任感。
3、问题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对所学的剪纸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通过绘画进行剪纸的临剪,能够运用所学的剪纸符号进行剪纸的创作。根据创作的要求,从剪纸中体会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从而创造出现在所需要的各种窗花、图案。
4、创意物化: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剪纸符号和剪纸技法,通过春节等民俗活动,亲自剪出各种图案,装饰人们的生活为自己的家庭和亲戚朋友设计出最美的图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剪纸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装点我们的生活。
三、沂蒙剪纸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建设的策略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尤其是国家级和市级综合实践群体中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对确定的主题有基本的研究思路。在指定的国内综合实践群里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调查与研究法寻找课题实践的基础思路。根据地域特色和校本课程特色实践教育教学计划,研究中华非遗剪纸文化综合育人功能。
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对于综合实践学科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开发和设计利用结合学校特色,实施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主要形式研讨——观课——评课——总结反思,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学会审美。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树立人生的自信心。
剪纸教学是美术中要求很高的一门艺术要上好,它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剪纸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动手动脑的灵活程度和精准程度大大提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为了更好地学好校本教材,我让学生自主购置了剪刀、刻刀刻板以及各种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训练,在网上搜集一些剪纸作品的图样进行临剪,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剪纸水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学校作为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剪纸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一一剪纸,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因此非遗剪纸进校园,可以让学见识民族文化风采,也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营造氛围,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使剪纸课程可以长期在学校进行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剪纸作为一种手脑并用的艺术,其本身便吸引着学生的关注。教师要做的便是将这种关注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并使其长期坚持。此时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重要,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剪纸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了解主题的背景,剪纸内容的相关技巧等。营造学习氛围,使剪纸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营造学习氛围,也要有示范。在课上为学生示范剪纸过程时,不需更多华丽的语言,也无须精美的PPT。讲台前的现场示范,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剪纸的基本技法,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非遗剪纸是一门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所以仅靠欣赏优秀剪纸作品,很难吸引学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剪纸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把基本剪纸技法熟记于心,熟练于手,才能进行教学。建议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多多开展有益的活动,营造艺术学习氛围,拿起剪刀,你的示范是激发孩子们热爱民间艺术的奠基石。
2、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使剪纸活动有序进行
在学习剪纸活动时,因为学生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低年级学生从撕纸开始,随心所欲,自由表达,撕出可爱的花草树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撕出心中所想;再由撕纸过渡到“模仿剪纸为主,创新剪纸为辅”的阶段,通过让学生熟悉剪纸工具、剪纸步骤,来训练学生手眼协调的能力,以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剪纸活动;最后再使学生熟练地使用剪刀,创作出基本的图形。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受过剪纸课程的基本熏陶,因此剪纸技术比较娴熟,表现形式也很自由奔放,创作的作品灵活多样,十分可爱又不失精致。
剪纸教学从最初的“扶”到后来的“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艳,精细美观,学生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剪纸之中,在艺术实践中自然地传承着传统文化,展示了学生们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习剪纸方法,感受剪纸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剪纸不仅是学习剪纸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从而增强爱国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课程的情感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设定一个环节,向学生传授剪纸方法,并且给学生时间、空间感受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如教学为什么剪平安扣时,建议教师应从平安扣的名字开始讲起,从名字上看,平安扣即取“平安”之意;又因为没有烦琐的雕琢,表面平滑而外形大小又像扣子,所以得此名。平安扣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什么?学生们对这些知识了解甚少。那就应从平安扣的美好寓意讲起,从外形上看,平安扣内外圈呈圆形,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因此寓意平安健康、圆满幸福,是所有人最简单朴素的愿望。这些文化的讲解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直观、最形象的传递。听到这样的文化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会带着感情去进行剪纸创作。很多学生说,老师,这个剪好的能送给别人吗? 我想送给我爸爸,希望他永远平安健康。这不就是润物无声的爱的教育吗?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门经典的民族传统文化。她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生活的全部及民间审美意识。剪纸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了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剪纸的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以剪纸为载体,让学生认识中华五千年的文脉。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做事认真细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明显提高,所以开设综合实践剪纸课程,不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传统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中华剪纸》2017——2021杂志
《中国民间剪纸历史》 2007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陈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