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的融入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诗丞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二小学,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民族体育文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文化元素,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体育兴趣。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体育文化元素融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融入策略,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和文化体验等方面。本文对融入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民族体育文化;融入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体育兴趣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民族体育文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系统的研究和策略指导。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体育文化元素融入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体育文化融入的现状当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逐步被纳入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许多小学体育教学开始尝试融入舞龙、舞狮、武术、蹴鞠抛绣球、滚铁环、打陀螺、板鞋、高跷、竹竿舞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部分学校还通过举办民族体育文化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等方式,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然而,这些实践多集中于城区学校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氛围浓厚的地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尚存在明显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尽管民族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但多数情况下仅作为点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课程设计。原因在于教师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有限,且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方案,难以将其有效整合进常规教学中。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需要具备特定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师,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具备此类专长的教师比例较低。师资培训体系对此类特殊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受限。城区、乡镇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普及程度。城区学校相对容易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和器材,而乡镇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活动。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多侧重于学生的体能和技术指标,对于民族体育文化学习的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和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融入策略的提出

(一)课程设置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文化元素,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调整。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内容应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开展并涵盖多种民族体育项目,以体现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通过将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采用运动技能教学、故事讲述、文化背景介绍等教学手段,不仅传授体育技能,同时传递文化价值,提升课程的教育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应具有适应性,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相应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实现分级教学。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内容应与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相整合,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碎片化。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如通过模拟民族节日活动、民族体育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取情境模拟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民族体育文化情境,如通过模拟古代战场演练武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不仅学习动作技巧,更能深刻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将学生分组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的练习与展示,每组负责不同的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既促进了技能的相互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融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围绕某一民族体育主题,自主探究其起源、发展、规则及文化意义,最后通过报告、表演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开发民族体育文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互动平台,通过视频教学、虚拟现实体验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民族体育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深度。

(三)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成长是民族体育文化有效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要素。首要之举是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定期举办的民族体育文化理论研修班,强化教师对各民族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及技术规范的系统认知,还应开设实践技能工作坊,邀请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高水平教练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师亲身体验并掌握各项技能,提升教学示范的准确性和感染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课程、远程研讨会等灵活便捷的方式,方便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建立健全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创建民族体育教学研讨社群或工作群组,鼓励教师分享教学案例、难点攻克策略及创意教学设计,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生态。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民族体育文化教学成果奖、优秀案例评选等,表彰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为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评价提供实证支撑。尤为重要的是,建立长期跟踪与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在民族体育文化教学领域实现个人价值与专业成长的双重飞跃,进而推动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文化体验与实践

组织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节、民族体育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民族体育文化。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体验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鼓励家长参与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和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融入策略的实施与评估

(一)实施步骤与方法

应对小学师生进行民族体育文化兴趣与认知的调研,明确教学需求。随后,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邀请民族体育专家、挖掘本土文化特色、购置或自制教学用具等,为教学活动准备充分的物质与知识基础。基于调研结果,设计包含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的课程大纲,确保课程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和文化理论学习,提升其民族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游戏化学习等方法,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日常体育课,如通过模拟民族节日活动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创新改编,激发创造力。与语文、社会等科目合作,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与相关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如结合历史讲述民族体育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理解。

(二)教学效果评估

除了传统的体能和技术评价外,增设文化认知、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等维度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馈,记录学生在民族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及文化感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设立长期追踪机制,定期回访已毕业学生,调查民族体育文化学习对其后续体育活动选择、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影响,为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三)案例分析

以某小学“武术进课堂”项目为例,该校通过与当地武术协会合作,引入专业教练,将武术基本功、套路融入体育课程。项目实施初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浓厚但知识匮乏。随即,学校设计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式教学计划,并引入数字化教学工具,如武术动作解析APP,辅助学生自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技术训练,更强调武术背后的文化故事讲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武术技能显著提升,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刻。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以及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综合评估显示,该项目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验证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融入策略和技术应用,为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实践指导。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极大地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也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建.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民间体育项目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8):78-80.

[2]张根.土家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3.

[3]陈婷丽.南宁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

[4]李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21.

[5]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