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正文
引言:核心素养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关键。因此,探究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而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1.2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案例,了解不同行为的价值观和后果,进而形成对事物判断的能力。他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评估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道德性,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1.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他们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进步。
2.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的案例,通过详细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
促进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不同的意见。
提供相关的法律条文和道德准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法律条文和道德准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引导学生总结案例教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类似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通过案例分析法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法律和道德的背后原则,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各种道德与法治问题。因此,案例分析法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广泛且有效的一种方法。
2.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提高其核心素养。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扮演的过程,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相关的伦理、价值观和法律原则,并将其运用于具体情境中。
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选择一些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常见的场景或案例,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证人、受害者等。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社会争议处理等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各方的立场和理由,并在辩论中进行思辨与沟通。
角色扮演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判断力,在担任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问题、分析证据、辩护自己的立场,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通过逻辑思维进行辩论和争论。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角色扮演法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和理解。通过反思和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理解和参与度。教师应合理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并结合适当的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3课堂讨论法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话题或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关注,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并向学生介绍讨论的规则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或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引导技巧,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
教师还应该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这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课堂讨论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并培养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示和挑战
3.1启示: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以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实际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真实或模拟的道德决策和行动中,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道德抉择带来的后果,进而体验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面对各种道德困境,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实践中,学生们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实践项目,学生们能够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出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关于法律、公共事务等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然而,注重实践也带来了教学中的一些挑战。首先,实践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教师需要设计实践活动,并确保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学校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以支持实践教学的开展。其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优秀公民。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实践教学中的种种挑战,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2挑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材的完善
挑战之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方法。他们需要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概念,以便能够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
另一个挑战是教材的完善。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非常重要。教材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既要涵盖基本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又要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挑战。此外,教材还应具备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为了完善教材,相关教育部门和专家应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多种形式的教材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取途径。
结语:通过对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借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材的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康继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
[2]郝润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