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微游”——探寻古文教学之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兵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215123

摘要

随着教材中古文数量的增加,古文教学已越来越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探寻古文教学之路中,有很多的教学案例可学可仿,但古文教学往往不成体系,很多的文章都是单独成文,除了一些“之乎者也”的虚词外,很难找到其序列化、系列化教学的突破口。以“微信”发文的形式,将古今游记表达方式简单结合,解决了学生学习古文“无趣”这一难题。


关键词

文体 趣味 游记 素养

正文


正文: 

在众多古文中,游记是最常见的一种题材,古人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观多想,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跟我们在游玩时发微信朋友圈其实大相径庭。近期,我执教了一节《小古文群文阅读“微游记”》的公开展示课,教学时,我尝试着将“游记”与“微信”相结合,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古人的方式表情抒意,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情导入,入题入“微”。

   在上课之前,我跟学生一起聊起了“微信”,班级是六年级的孩子,现场一提到“微信”两个字时,脸上的神情瞬间便迸发出了光彩,课堂的气氛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很多学生表现出“老手”的样子。以下便是这次教学的片段:

(出示三个微信头像)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哪个会是老师的微信头像。

1:第二个,因为老师会思考问题。(刚回答完,便遭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反驳)

2:第三个,因为老师是语文老师,头像自然跟语文有关。(众生点头)

师:(公布答案)同学们,微信头像下面的这个朋友圈是干什么用的?

生:发平时生活中照片的,也可以发文字,像日记一样,记录生活点滴。

师:想看老师的朋友圈吗?

生:想!

原先,学生知道我要来上课,上的内容是小古文,一个个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学生一扫之前的不愉快,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课堂上课状态。

二、图文比对,入情入境。

游记类小古文的学习,光靠教师宣讲、分析、做题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任何的理解都是相对的,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感受。那么,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反复诵读、常读常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睹景思文”,真正将自己的思绪、情感融入到那时那景里,这样浸润式的体会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1. 图文比对,感受语言美。当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后,我及时出示几幅苏州穹窿山风景图,并问学生:“这是我们春游时拍下的穹窿山风景图,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如果此时要给这几幅图配上文字发个朋友圈,你会配上怎样的文字?”(学生思考)这里有一个别的班级同学的配文,大家来看一下是否合适。(出示)

这里有蜻蜓飞舞,清凉的山风徐徐吹来,翠竹盖过屋顶,虫子叫个不停。一天又过去了,爽爆了!

1(笑):老师,这样的语言不适合发圈,我们是高年级了,不能用这样的语言。

师:为什么不能用这样的语言?

1:因为这样的语言太口语化了,没有一点文学感。

2:这些文字只是把景物列举了出来,一点都不生动。

师:好的,那我将文字重新调整了一下,大家看看,这样的语言是否适合发圈?(出示)

 蜓飞蝶舞,山风徐徐,斜竹照影,隐虫吱吱,不觉黄昏又至。草堂犹在,流水不语,当年光影化清风。

生读完后,皆点头称好。

2. 文里藏密,初探语言码。游记类小古文之所以美,它包含着浓郁的古语特色,接下来,我便通过寻找语言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再读文字,初步探寻文字规律。经过两轮阅读,学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如:蜓飞蝶舞山风徐徐斜竹照影隐虫吱吱草堂犹在流水不语等,这些词语都有字数相等、皆为四字这个共同点,所以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3. 初学初用,感受节奏美。四字词语的连用,给人以明快的节奏,让人读完后回味悠长。学生在初步感知、明确这样的表达后,这时应及时安排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和巩固,以同样的景物图片呈现,引导学生想象四字词语。如可出示:如图,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幅图片,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生:月色朦胧、水波映月、亭亭玉立、接天莲叶、月光皎洁……)“如果老师按照大家给的这些四字词语去发朋友圈,大家觉得可以吗?”这个问题的引出,旨在告诉学生,虽然是四字美词,但是如果没有规律、杂乱无章地堆砌同样起不到渲染美的效果,接下来引导学生有条理运用词语的方法——按照顺序进行组合。如此图中想象到的这些词语,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近及远等方式进行组合排列,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不能重复出现,这样进行重整后,词语便富有了美感和意境。最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之前的朋友圈文字创作一段文字,学生兴趣盎然,皆能创作完整。

三、深入解密,入理入法。

经过一番“比—学—创”之后,学生对游记类小古文的文字结构方式已了解并能学会简单运用,但是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表面知识,真正内涵的知识仍然深藏词语中,未得解密,如:“蜓飞蝶舞山风徐徐斜竹照影”这些四字词语中,描写景或物的字词是如何搭配的?四字词语中除了景、物的字,其它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得以解决,那学生就彻底掌握了此类词语的特点。

1.探文寻“物”,揭示游记古语之密。

一篇游记美文的出现、创作,已让学生眼界大开,收获了些许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如能引导学生习得其法,能够创作更多的美文,岂不更好?于是,接下来我以群文阅读的形式,精选了三篇(节选)描写苏州自然名胜游记的文章,引导学生观其形,悟其意,得其法。

出示:

山间皆平衍空旷,带以丛薄……

泉声夹道,怪石奇花……

其形若瓮,深入其中……

师:这三段文字选自我们苏州的名人名作,先人们在游览完苏州穹窿山、太湖后,通过游记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文字。文中再次出现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连用,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四字词语的特点,将这些词语来分一下类,请按照景物在词语中位置的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流水不语(景、物在前)

香(景、物在第一、三个字)

(景、物在第二、四个字)




   通过学生的仔细寻找,学生将同种构词方式的四字词语填入表格中。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词语中景、物出现的规律,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景物在不同位置时词语的组合方法,即当景、物在词语之前,跟在景物后的字往往形容其状态,如“流水不语”“径路萦绕”等词语,“流水”“径路”等景物后面紧随的“不语”“萦绕”等词均是形容景、物之状态;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词语里含有两种景物,如“林幽果香”中含有“林”和“果”,“怪石奇花”一词中含有“石”和“花”。它们的构词特点便是紧跟景物词语的字同样是形容景物的状态,或静,或动,或形,或味,或色。但紧随的景物的两个字要词性相当,前面两字和后面两字均可单独成词,前词和后词呈并列的结构形式,这样的词读起来方有美感。

2. 学仿结合,学创简单游记小古文。

实际上,这已经是本节课第二次进行小古文的创作了,只不过第一次创作是给予了大量的词语支架,引导学生学会用词。而这次创作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词,更主要的是要学会造词、造句,造文,将直观的顺序排列上升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量。因为有了之前一系列层层递进式的教学设计,面对这样的学创,学生也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

古文的学习跟其他课文不同,没有的趣味作为支撑,没有的期待式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很难跟上课堂节奏。一味听讲是一种学法,边听边思也是一种学法,边听边思边参与边创作也是一种学法,学法不同,效率不同。因此,找到正确的点,以点代面,逐步加以突破,学生便会渐渐了解古人的行文规律,掌握正确的古文学习方法,学习古文也终将会成为一件乐事。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