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维发展型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宁红莉

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小学 710061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思维是一个将新输入信息与大脑中已储备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碰撞、结合、再创造的一系列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是隐的,只有思考者本人才能真切感知到,触摸到。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隐的思维活动”转换成“显性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观察清楚学生思维发展的真实情况,才能根据实情给予学生较为恰当的训练与帮助。

一、让具体的知识点成为思维训练的载体

教育家叶圣陶曾在《谈语文教本》中提出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悉”。由此可知,要想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科素养,发展核心素养,训练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的。

例如,在教授古诗《题西林壁》时,老师们都能提到“多角度、全面的”看待问题,都能抓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印证本诗的哲理。然而,这样的讲解仅仅停留在把知识点讲出来了,并未体现“思维训练”,更谈不上提升思维发展能力。为了让知识点成为思维训练的载体,教师不妨设计一个补空白的教学活动——

 

请你根据前半句的提示,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

要识庐山真面目,                          

 

深入剖析这道补空白练习题,不难发现,这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推理、分析”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首先,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行严谨地推理分析,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是诗人感慨游山的体会,也是诗人将即兴的感慨与真切的生活感悟高度融合。诗人觉得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峰峦阻挡了视野,目之所及的是“岭、峰、崖、壑”而已,眼到之处仅仅是一处、一个方面罢了,势必造成认知的“片面性”。由此诗人联想到观察世间万物也常如此,于是赋予这两句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为人处事均要关注人们所处的地位环境,关注人们看问题的角度、立场。诗人觉得,要想避免认知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一定得超越狭隘、摆脱主观。其次,我们借助“补空白”这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地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对“多角度、全面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要想看清事物或事件的原貌,一定得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考量,一定得跳出内部环境,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分析,才能科学、准确的评判。同时,学生在探究、讨论中,不由得发出感慨,诗人竟能从登山畅游的生活体验中引发联想,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多了不起的视觉角度、思考深度。学生感慨之余,也树立了一种意识“在稀松小事中,学会思考人生哲理”,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看似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学生的思维训练,具体说就是“推理、分析联想、发散、重组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这首诗时,很多老师会按照“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感诗情、悟诗理”这样的步骤引导学习。这是一种很稳妥的教学方法,能按部就班的把《浪淘沙》这首诗扎扎实实地学会、学懂、学明白,也就是说关于这首诗的知识点能全部掌握。我们审视这样的教学设计,挑不出大问题、大毛病,但静心琢磨,总觉得缺乏一些课堂的灵动,少了点思维的宽度与厚度。不妨优化一下教学设计,开课组织学生交流课前“为刘禹锡设计的名片”。通过课堂观测,发现许多学生课前查找诗人刘禹锡的资料时,都关注到“诗豪”这个称呼,于是名片中便有这样的描述——刘禹锡人称“诗豪”。此时可以顺着学生的关注点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体会诗人刘禹锡为什么被称为“诗豪”。表面看这样的学习任务似乎和学习《浪淘沙》这首诗没有直接关系,细思量,这样的任务预设却能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因为从理解“诗豪”这个称呼的字面意思,到理解“诗豪”的深刻内涵,需要经历一个从浅显认知到深度感悟的探究过程。学生经历着从学习一首诗到阅读N首诗,从理解古诗的遣词琢句到感受诗人的语言风格,从感受诗人性格特点到品悟诗人精神追求等等诸多方面的探究历程。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浪淘沙》的诗意不是难点,体会诗人刘禹锡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却不容易。因此,这样的学习任务能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机融合。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不由自主置身于“真学习、真思考、真讨论、真交流”。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探究时,一定会不停地分析、比较、归纳、提炼刘禹锡诗作风格,进而对诗人的人生观境界、审视世界的角度、以及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等方面有深刻的体会。而这个过程恰恰是训练比较、类比、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有敏锐度,要细细思量“组织怎样的学习活动,能让具体的知识点成为思维训练的载体,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合适的思维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二、让清楚地表达促使思维活动显性化呈现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中提到:“语言乃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因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语言能力强了,才能避免“一肚子蝴蝶倒不出来”的现象,才能让“隐性的思维活动”更好转化为“显性表达”。

作为教师不容忽视课堂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例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古文时,许多学生能明白王戎根据“李在道旁而多子”判断出“此必苦李”,所以才会“不取”“不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能这样有条有理的、层次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不断“追问”“引导”下,才能表述出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这说明,语言表达能力此时跟不上思维发展了。

再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感知,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要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建设祖国”等等。但是学生对“周恩来之所以小小年纪就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并为此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理解却不够深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时没能拨动学生的思维,没能让学生的浅显认知深入到思想顿悟的层面。反观我们的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大多数老师把重心放到完成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上了。老师们很在意怎样通过梳理课文中的三件事,引导学生抓人物、事件从而概括内容,很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对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家国情怀”凸显的力度还欠些。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如果用得好、教的巧,正好能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这篇课文能帮助我们语文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调整设计——创设学习情境“评选出心目中‘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设置驱动任务“以‘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办一期宣传海报”,组织有内在关联的学习活动“品读课文事件,概括主要内容”“链接生平事件,提炼核心内容”“思考时代需求,树立读书目标”。统观这样的教学设计,处处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出发点,不断地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观测课堂教学,我们也能欣喜地发现,此时的课文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切入点。在整个学习历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针对文中三件事的理解、概括,同时还借助查找的资料旁征博引、阐述见解。尤其是阐述见解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迁移“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将阅读资料后的“个人见解”归纳提炼、抓住扼要、简洁表达。审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推理、重组、发散等等基本的思维方法都在无痕中得到训练,毋庸置疑,学生的表达也会因为训练方法的“巧”呈现出独特性、多维度、多触点的状态,这就恰好实现“表达助力思维发展”的愿望。

三、让高效的活动落实思维训练的目标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珍珠鸟》这课,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高效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思维训练。薛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写“珍珠鸟雏儿样子”的段落时,安排了这样的活动——

1. 雏儿是什么样子的?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2. 说说这一句让你感觉到雏儿怎样?

3. 写雏儿用了两个小句子,中间为什么用分号?

4. 猜猜珍珠鸟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  

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这四个问题,有对课文内容文字表面含义的理解、把握,也注重建立学生个体情感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激发共鸣,产生共振效应。值得品味效仿的是,薛老师在解释分号的妙用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强调了此处用分号有助于增强描写与表达时的条理。更妙的是“猜猜珍珠鸟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这个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不着痕迹的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了“照猫画虎,学习描写动物外形”。而后,薛老师又安排了“抓住特点,进行真实描写”的训练。他让学生模仿“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这样的语言结构特点,描写一下中国人、外国人。学生写道“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多么生动的描写,真实而准确。薛老师教学方法很好地诠释了“以教材为范例在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教学思想。

总而言之,在设计思维发展型课堂活动时,要树立以知识点为切口以语文要素为依托,以表达能力训练为侧重点,注重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去迁移技能提升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最终促成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结构化思维 黎甜 文化发展出版社

2. 给小学教师的100个创意 发展思维能力

[英] 史蒂夫·鲍凯特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3. 全脑教养法 从生存式教育到发展式教育 拓展儿童思维的

12项革命性策略[美] 丹尼尔·西格尔

 [美] 蒂娜·佩恩·布赖森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