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
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因此,本文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旨在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一、学科素养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生动、灵活,使学生可以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对社会现实等给予关注。同时,生活化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能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记忆,只有将其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应用,才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2]。事实上,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二、植入生活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活水源头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和理论具有更强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结构化进程应当具备承接性,而非一节40分钟的课程完成结构化进程。结构化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同步进行,一个是知识的建构,另一个是课堂设计结构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知识已经达到了主题结构化。所以,课堂设计结构化就是目前生活化探究课程不断走向完善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生活化课堂探究活动中,可以引出一个核心的探究问题,并将课中的一些简单知识进行知识系统化整合,这样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局观。例如,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政治有关,也有少量的哲学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接受能力有着全面认识,从而针对各方面要求进行整合,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强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确保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举例来说,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
在教学中,老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的内容,并查找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社会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解“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和环保政策,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环保宣传、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三、聚焦学科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
(一)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政治性,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突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政治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洞察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结合时事热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过引入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的背后含义和影响。例如,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前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和意义,以及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作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让他们学会识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4]。例如,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民主法治等,让他们了解道德与法治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政策,让他们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责任。
(二)重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视域的广泛性
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视域的广泛性。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眼前,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获得更全面的素质提升。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流程和代表选举方式,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教师应培养视域的广泛性。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长远的眼光和思维。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和国际形势等议题,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全球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的背景和影响,让他们了解全球化对国家和个人的意义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长远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融入社会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等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科技创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让他们了解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乡土性,感受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性
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乡土性,让学生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性。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关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还要关注地方层面的实践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状况,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感和公民意识。因此,教师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乡土性内容,通过引入地方特色的素材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实践。例如,在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基层群众自治情况,让他们了解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增强他们对家乡政治制度的认知和理解。
政治与生活密切相关,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也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性,通过生活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5]。比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让他们在实际购物和消费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感受政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公民意识和地方情怀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而乡土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地方情怀和归属感。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地方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思维,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同感和公民意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许越.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4):2.
[2] 余德金.以生活化思维提升政治教学实效路径探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1(4):1.
[3] 陈思.基于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 2021, 3(12):95-96.DOI:10.12238/er.v3i12.3497.
[4] 舒朝红.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今天, 2022(6):2.
[5] 陈鹏.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探析[J]. 2021.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1.03.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