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教学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不够合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死板地传授课本知识,没有充分挖掘教学方法中的育人元素,也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被动。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少教师仍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采用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感不强。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学评价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许多教师习惯于通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来衡量教学效果,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情感态度、地理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严重,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二、高效地理课堂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高效地理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积极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升思维品质、陶冶情感态度、培养学科素养,高效地理课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学科特点,更关注学生个性。二是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围绕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精选代表性案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综合运用和实践拓展。三是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把握认知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四是教学评价科学多元,突出过程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反思和教师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提高素养。
以《海陆变迁》一课为例,在教学目标上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说明海陆变迁过程及影响的能力,解读自然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能力,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具体目标可设置为:了解海平面升降的原因及影响,理解海水进退与海陆变化的关系,掌握判别海岸线变迁的地质证据,能够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可围绕"海平面升降-海水进退-海岸线变迁-海陆变化"的逻辑线索,依据"图文转换-过程演示-因果分析-拓展延伸"的思路,讲解海陆变迁的原理、过程、影响,并结合实例,如渤海形成、黄河入海等,加深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过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海陆变迁的影响因素和人文效应,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海岸地貌、港口城市等,加强知识运用。在教学评价中,可采取个人小结、小组汇报、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鼓励学生通过对比、质疑、辩论等方式,深化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三、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策略
构建高效地理课堂需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入手,采取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策略优化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学实效以《世界的人口》一课为例,教学目标要聚焦学科素养,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培养,本课应重点培养学生人口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人口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区域比较能力,知识目标可设置为: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增长与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人口政策调控的意义,能力目标可设置为:能够读图分析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规律,能够通过资料搜集探究人口问题的成因与影响,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特征。
围绕世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等主题,把握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的重点内容,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突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在人口分布方面,可利用世界政区图呈现人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差异,利用世界地形图、气候图等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归纳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在人口问题方面,可选取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资料,探究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口现象,如独生子女、城市化、人口流动等,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探究、交流、实践的机会。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哪里"等问题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课程时,可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呈现世界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图表、人口影响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信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人口问题开展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如"假如让你来制定人口政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拓展思路。在课程练习时,可布置分层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人口普查、社区服务等,在实践中加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实践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策略,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目标导向突出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服务于素养目标的达成,在学习世界人口知识的同时,学生形成了人口与区域认知的能力,增强了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学科素养得到培育。
内容呈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人口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增加了生活的味道,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同时,教学内容还融入了鲜活的时事热点、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洞察社会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思维更加活跃,习作也能够紧扣生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过程设计强调互动与合作,促进了学生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支持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
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了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通过广泛涉猎课外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在探究人口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了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评价取向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评价突出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客观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学有所成、持续进步,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
结论:高效地理课堂是新时期地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高效地理课堂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持续改进。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勇于创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刘修伟.初中地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1):36-37.
[2]完么草.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78.
[3]谢海军.构建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艺术,2018,(0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