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思辨与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采用“阅读、比较、推理、质疑、探究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义教新课标从方法、能力、习惯和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习任务群。其教学价值、意义等须得到进一步澄清和彰显。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思辨
从发生过程看,思辨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对事物、人物、问题或现象等的表现、状况、发展等作出辨别、判断与决策。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和习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辨能力对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作用日益得到关注,学生有了更多的提出富有个性看法和观点的机会。本学习任务群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有助于思辨能力形成的学习方式,达到能“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思辨水平,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⒉发展具有思维含量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的前提是通过积极的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或现象;主动辨析文本语言或思维方式的精妙之处,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则、定律和处理方法。在阅读与表达中锻炼思维品质,并以高阶思维促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进阶,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目标。
3.塑造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
本学习任务群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积极的认识和建立重任。引导学生在阅读相关短文、故事、短论、简评等材料中,在观察、记录、整理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中,对相应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质疑、辨析、验证、推理等,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为塑造求美向善、求真务实的人格奠基。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紧扣“思辨性”,以指向意义理解的思辨性概念、促进内容整合的思辨性问题,以及产出学习成果的思辨性活动为关键节点,铺设整个学习任务群从目标确定到任务设置再到评价反馈的实施路径,凸显理性思维的培养过程。
1.提炼思辨性概念,明确预期结果
大概念是走向理解的核心支点。一个单元应核心点应聚焦所提出理解有关的少量的可迁移的大概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要重点关注与思辨有关的大概念,即思辨性概念。思辨性概念从何而来?本文以教材中较为典型的思辨单元为例进行梳理与提炼。大概念还有知识迁移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探寻类似的思辨性概念,以此为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核心,开发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助力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感悟。
2.设计思辨性问题,设置任务情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推进离不开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思辨性问题。思辨性问题可以从关键概念、目的意义、技术策略、使用情境等角度来加以设计。
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找出并发现问题策略单元,阅读要素为“尝试阅读时在不同视角去思考,提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单元课文文体涉及童话、科普文和散文等,意在引导、培养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每篇课文承担的具体功能,各有侧重。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对提问策略进行了总结回顾。《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重在指导导学生判断后进行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学习从部分或整体进行提问;整个单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提问策略的训练系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根据此单元的编排特点,单元主要的思辨性问题应从技术策略的角度提出,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围绕这些思辨性问题,可以架构单元内容并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及任务其中,情境创设紧扣单元关键概念―—学习提问策略,成为优质的阅读者;以上课例将思辨性问题作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线索,通过有层次的思辨性问题的提出有效架构起整个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思辨性问题提供导引、促进理解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首先要注意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和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讨论等方式来使其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在学习《荷花》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觉得荷花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认为荷花有许多不同的姿态: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骄傲的公主;还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4.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质疑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因为质疑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使其在阅读中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从而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桂林山水有着这么独特的美?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进行思考,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提问时,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针对文章进行思考。例如:“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描绘出来的呢?”“作者是用怎样一种手法来表达桂林山水?”等。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学生有了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问题与课文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和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从而提升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5.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
除去以上有效策略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中的《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在课件内容中添加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声波定位的视频,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观看视频自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内容和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去信息化技术教室,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或多个学习机,并在之前就将需要学习知识输入进学习机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和探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竞答,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蝙蝠的声波定位对我们如今的雷达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时候小组之间便会通过阅读文内容去寻找答案。由此可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在正确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价值、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思辨性概念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思辨性问题推进学习任务,展开思辨性活动辅以过程性评价等,全面保障学习过程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铺设路径,促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5,8,31.
[2]刘荣华.在文言文教学中点燃思辨之光[J]﹒小学语文教学,2022 (9) .
[3]薛法根.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8).
基金: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路径研究”(220097),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专项课题“部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路径研究”(2023JS0005)的阶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