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剧的起源与形成探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陈罗庚1 李琦2

1韩国岭南大学 玉林师范学院 2.韩国岭南大学

摘要

本文探讨了广东雷剧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其文化渊源、民间表演艺术、神灵崇拜习俗以及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雷剧起源于雷州歌谣,这些歌谣最早可追溯至宋朝,通过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谚语逐渐演变为具有音乐感的雷州歌谣。雷州歌谣的对唱形式在明末清初时期广受欢迎,逐步发展为包含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雷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对自然神的崇拜也为雷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雷州民间的祭祀活动,如“开雷节”和“风神节”,成为雷剧演出的重要场合。此外,雷剧还受到其他戏剧形式的影响,如粤剧,通过艺术交流和文化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雷剧的表现形式和剧目内容。本文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揭示了雷剧从民间歌谣到戏剧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


关键词

雷剧、民间歌谣、传统戏曲、演变

正文


一、 雷州歌谣与社会文化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谣。雷州歌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225年的宋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雷州府的学者李仲光在其作品《重修御书楼上梁文》中,通过描述“听取欢谣,敢陈善颂”,为我们揭示了雷州民间演唱歌谣的传统。这种文化实践在清末民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文献支持,黄景星在其著作《雷州歌谣话》中收集并研究了大量流传已久的当地歌谣。这些歌谣的分析不仅揭示了雷剧唱词的句式和特点,也证实了雷剧确实源于雷州的歌谣文化。

雷州歌谣最先是以谚语为文本。居民们在辛苦的农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很多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谚语(雷州谚语)。谚语的起源可追溯到简洁的三字或四字句式,随着其发展至七字句式,谚语开始融合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旋律元素,逐渐演变成富有音乐感的雷州歌谣。比如雷州著名的古代谚语《鸡角仔》“ 鸡角仔,鸡角哥。飞去菜园吃菜秧,飞去南山吃竹籽,飞去海南吃槟榔。”

 

 

 

这首歌就是由古老的谚语为文本创作的歌谣,其旋律亦是雷剧音乐中最为典型的曲式之一,音阶5-3-2-3-1-2’和‘2-3-2-1-2’构成了雷州歌谣独特的旋律框架。雷州歌谣通常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在歌唱过程中可以融入“衬字”以丰富音乐表达,同时,节奏部分允许自由延展,这些音乐特性至今仍然在雷剧音乐中得到延续与应用。

雷州歌谣歌词之所以常用七言绝句形式,与雷州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自古雷州因远离中原及主要行政区,被视为“蛮夷之地”,成为众多贤士的流放之地。这些曾身居高位的被贬贤士对雷州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包括文学家苏轼、苏辙,政治家寇准、李纲,以及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等。这些名贤对雷州文化和艺术形式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被贬至雷州府徐闻县的汤显祖,其名作《牡丹亭》在徐闻县完成,为雷州增添了戏剧风气。雷州的文人雅士们在此地交流诗歌和文章,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促使雷州成为文化丰富之地。雷剧作为戏曲剧种,具有文学性,剧本中包含大量雷州歌谣。雷州歌谣多为七言绝句,以雷州方言朗读,押韵讲究平仄,修辞手法丰富,这些特点也体现在雷剧剧本中。雷州曾有苏辙、秦观等古诗词巨匠长期居留,可推测这些名贤对雷州歌谣和雷剧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固定形式和规律的雷州歌谣,例:

谁都骂我/做大肚,      大肚又无/堵你路;

        (仄声或阴平)           (阳平) (阴平)

大肚就做/大肚事,      大肚也无/讨你扶。

(仄声)            (阳平) (阳平)

 

 

二、 民间表演与说唱艺术

随着雷州歌谣旋律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歌谣在雷州地区深受喜爱。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雷州歌谣的对唱形式变得极为流行,人们常常即兴创作歌曲,通过唱歌来进行幽默的交流和机智的辩论,这种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娱乐方式。那些能够即兴回应对方,拥有出众歌唱才能的人,往往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的歌手。在各种喜庆的时刻,人们会搭建简易的木板舞台,邀请歌手上台进行对唱,这样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盛事。

在这一时期,随着一些歌手因其艺术才能而逐渐能够以此为生,他们开始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聚集成团体,专职从事对唱演出,这便是雷剧最初形态的演出团体“姑娘歌班”。姑娘歌班的表演最初是由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组成的对唱形式。在这种表演中,男性手持扇子,女性则手持扇子和一块手巾。他们在表演时站立着唱歌,通过脸部表情来表达情感,但身体其他部位基本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让表演看起来更加优雅和美观,男女表演者开始引入更多的舞蹈动作来丰富表演,形成边唱边舞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歌唱过程中,表演者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强弱和歌词的起伏,相应地挥动扇子和手巾,以增强情感的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变化,人们开始寻求通过艺术形式来传达更加积极向上的信息,即用歌声来推广善行和美德。基于这种需求,原本以对唱为主要形式的姑娘歌班艺人们开始尝试融入说唱形式,创作并演唱一些旨在劝导人们改恶从善的歌曲。为了使歌曲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艺人们进一步创新,引入了角色扮演和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表演这些歌曲。

“只唱不说”到“有唱有说”,从“载歌载舞”到“边唱边说边表演”,这些民间艺人们不自觉地成为了雷州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承载者和传播者,使雷州歌谣、诗歌从口头吟唱逐渐演变为“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三、 神灵崇拜和祭祀对雷剧的形成影响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它处在北热带与南亚热带的交界处,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低气压影响,经常遭遇热带风暴和台风,年平均降水量为1417—1802毫米。夏季暴雨频繁,但秋季降水较少,经常出现秋旱。此外,雷州半岛每年有85—108天的雷暴日。

从地理位置来看,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部。由于历史上经济水平不高,交通不便,雷州成为一个较封闭的地区,民风淳朴,观念保守,许多传统习俗得以保留。雷州地区频繁出现台风和雷暴,这些自然特征使得当地居民崇拜风神和雷神等自然神。雷州人认为雷能带来降雨和丰收,还有驱邪的作用。因此,他们在习俗中崇尚自然神,经常进行祭祀活动,并设立了特殊节日来祭祀重要的神灵,如正月十五的开雷节和五月初一的风神节等。

雷州的艺术形式大多起源于对神灵的崇拜。宋朝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秦观被贬至雷州,作《雷阳书事》,其中写道:“骆越风俗殊……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出郭批莽苍,磨刀向猪羊。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雷州风俗的独特性,特别是以音乐祭鬼求福的情景,提供了雷州艺术起源于鬼神祭祀的历史证据。直到现代,雷州歌谣逐步发展成雷剧,其演出高峰期仍在神诞期间,因此在神诞期间表演的雷剧也被称为神诞戏。此外,由于雷州半岛各地供奉的神灵不同,各地有不一样的神诞日,这些日子被称为年例日在雷州半岛,年例日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中国的春节。因此年例日又称为年例神诞戏。雷剧作为神诞日的必演剧种,与雷州神灵崇拜的习俗密不可分,即雷州神灵崇拜的文化为雷剧的演出提供了基本需求,推动了雷剧的繁荣发展,也成为雷剧生存的基本保障。

 

四、 中国传统戏曲及周边戏剧文化对雷剧形成的影响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歌舞,这种歌舞带有浓厚的仪式性和宗教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歌舞、音乐、滑稽戏等艺术形式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到了宋朝(1190年)逐渐形成完整的戏曲形式。戏曲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剧种间的相互融合和影响。雷剧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同样受到了多种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其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主体,那么外来戏剧则是实现雷剧走向成立的关键助力。

雷剧艺术最早受到外来戏剧影响的事件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当时广东学术界翘楚陈昌齐编写了劝世歌剧本《断机教子》。陈昌齐是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十分热爱家乡的雷州歌。他在外期间,观看并收集了北京和各省的戏剧内容,试图将雷州歌发展为有剧本的剧种。据《雷剧志》记载,他晚年归来后致力于编纂《海康县志》……将潮剧《三元记》中之一折移植为劝世歌剧本。《断机教子》是雷州第一本有明确记载作者姓名的剧本,这一剧本的出现带动了更多移植其他戏剧剧本的劝世歌剧本出现,推动了劝世歌向戏曲形式的发展。此外,清嘉庆及道光年间(1796-1850,“下四府粤剧班到雷州演出时,其表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激发了学习粤剧的热潮。雷州的艺人和观众对粤剧高度评价,使雷剧在表演风格和剧目内容上大量借鉴粤剧元素,开启了班本歌时期。到了民国初期,许多粤剧名家来到雷州,加入当地歌班,除了表演外,还招收学徒,传授技艺,进一步推动了雷剧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雷剧吸收了粤剧的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艺术形式得到专业化提升。这些近代外来戏剧艺术文化的影响,促使雷剧逐步成为专业戏剧形式。

 

五、 结语

本文通过对雷州歌谣、民间表演艺术、神灵崇拜习俗及外来戏剧文化的详细研究,全面探讨了广东雷剧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雷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雷州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艺术创造力。雷州歌谣作为雷剧的基础,展现了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而雷州的神灵崇拜习俗为雷剧的表演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则为雷剧的丰富和多样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发展。雷剧的形成不仅是雷州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国戏曲的多元化贡献了宝贵的遗产。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加强,雷剧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陈湘,宋锐,詹南生.剧志[M].湛江:湛江市文化局,1992.

2. 陈志坚.雷剧艺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3. 林威,马达.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 2017: 91-99.

4. 陈乃明.守正创新话雷剧; 改革开放四十年雷剧的发展[J].岭南文史, 2023:37-43.

5. 楊勵軒.雷歌研究曆程、格局及問題[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302, 2013,:16-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