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聂永丽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教育部鼓励学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物理学科上,物理学科的抽象性以及概念性较强,加之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析了“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双减”;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

正文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灌输和机械的应用为主,教学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减负提质的高效课堂构建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知道这,在减负提质课堂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提出适应教育改革需求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创设情境教学

在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创设情景化的物理课堂,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背景相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利用案例、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物理问题、发现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速度”这一课程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并掌握速度的相关公式、字母表示及单位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带领学生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假设学生参加了一个小型比赛活动,学生需要设计并制作一辆小车,并进行速度比拼,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如何判断谁的小车速度最快?如何计算小车的速度?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并分享想法和猜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小车的模型,材料由教师分发给各个小组。在学生制作完成后,选择一个平坦的赛道,测量每个小组的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并记录下来。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计算出小车的速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的结果和计算出的速度数据,并总结出实验中的发现和规律。通过真实情境归纳出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加深学生对速度与距离、时间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 采用实验法辅助物理教学

采用实验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法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己动手,还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的概念以及原理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同时,实验法能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可见,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物理内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课程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摩擦力的分类以及产生条件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关于“摩擦力”的物理实验。首先教师要先提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不同材质的物体,木块、金属块、塑料块等,弹簧测力计以及刻度尺等,接着设置实验的步骤,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块平滑的桌面和不同材质的物体,接着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体放在桌面上,调整桌面的角度,使物体开始移动,并及时记录下此时桌面的角度,然后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最后,引导学生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实验,记录不同物体的摩擦力和桌面角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记录下不同物体的摩擦力与桌面角度的关系,各小组讨论不同材质的物体对摩擦力的影响,将不同物体的摩擦力大小进行比较,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出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表面特性和桌面角度的关系。在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结果和实验观察到的规律,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内容。

三、 开展游戏化教学

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游戏情景中,能够激发初中生对物理的兴趣,学生在游戏化的课堂中参与互动、竞争和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通过在游戏活动中设置目标、奖励机制或排行榜等,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记忆,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除此之外,游戏化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游戏教学中的任务和挑战要求学生运用到课堂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杠杆”这一课程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支工程队。每个小组在给定的资源和条件下,使用杠杆原理设计和建造一座桥梁或楼房。教师对于桥梁或楼房的构建,需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稳定性、承重能力等。在搭建前,教先为学生讲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接着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和建造一座桥梁或楼房。学生使用给教师给定的材料和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设计和建造,并记录下使用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学生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杠杆的长度、杠杆臂的位置、负载的重量等因素,以确保桥梁或楼房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待每个小组建设完成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桥梁或楼房进行评估和测试,检查其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让学生在评估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分享设计思路,共同学习和改进。在游戏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总结和归纳,回顾杠杆原理和应用,以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加深对杠杆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游戏中的杠杆设计和建造经验,学生也可以探究其他实际应用中的杠杆原理,如剪刀、钳子等工具的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设计和建造其他类型的杠杆装置,并进行实际操作和测试。通过以上的游戏化教学,学生可以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游戏情境中,积极参与杠杆原理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深化对杠杆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习任务分担给各个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减轻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压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难题、分享想法和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友好关系,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技巧等。同时,小组合作需要通过小组内部的互相探讨和讨论,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更全面的学习素养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现代通信”这一课程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3-5名成员。每个小组成员具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等。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具体的现代通信应用场景,如手机通信、互联网通信等。每个小组根据所给场景,分析和探究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技术和应用。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假设和解决方案。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场景和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现代通信的原理。实验可以包括搭建简易的通信装置、观察和测量信号传输的效果等。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总结出与现代通信相关的物理原理和技术特点。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并互相交流、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实验结果,展示他们对现代通信的理解和应用。展示可以包括口头报告、实验演示、海报展示等形式。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回顾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讨论合作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案。总结出小组合作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结论: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创新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物理教学,帮助学生减轻学业的压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化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物理知识,开展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想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物理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刚. 双减背景下中学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1):3.

[2]田玉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6):3.

[3]姜晓颖.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好日子, 2021, 000(014):P.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