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滕晖 张秀萍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从迷茫进入成熟时期,三观逐渐完善。作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政素养与自身发展、国家命运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政方面仍显露出诸多问题,高校必须强化对此的重视程度,基于新形势的教学特点,时刻把握思政内涵,积极探索一些全新的教育策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通过分析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养;思政教育;实践探讨;教育改革

正文

引言

职业素养是一种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中,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力度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观的发展,两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存在一致性,在教育目标上也存在契合。思政教育则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其实效性,还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一、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共鸣,揭示了两者在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上的共识。职业素养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职业道德,通过教授职业伦理、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规范,使学生在面临职业抉择时,能够坚守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原则,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这不仅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赢得尊重,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思政教育则注重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深化道德法律教育,培养学生对公正、法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尊重和维护。它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决策,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为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种全面的教育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元素,可以使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关注社会福祉,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展现出更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2 教育目标的互补性

教育目标的互补性体现在它们对学生的多维度塑造上。思政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宏观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和家国情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大势,把握时代脉搏,形成对公正、公平、民主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思政教育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而职业素养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尤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这包括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行业规范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职业道德的尊重和实践。职业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解决问题,提供高效的服务。它还强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等软技能的培养,这些对于个人职业成功和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

两者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和公民素质,又塑造了他们的微观职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形成了一种全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术上的成长,也关注他们在道德、职业和社会层面的成熟。它鼓励学生将思政教育中所学的理论与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相结合,使他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福祉,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这种互补性的教育目标,有助于培养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当前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2.1 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表现出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一现象在多方面有所体现。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仍然过于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往往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视为次要或附属内容,导致学生在学术技能的积累上可能过于单一,缺乏对职场环境和行业要求的全面理解。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使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而感到困扰。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设立了相关课程,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未能充分对接职场需求,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多以单向传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未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养的积极性。部分课程设置孤立,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学科知识与职业素养之间的联系。

高校在评价体系上对职业素养的考量也显得不够。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学术成绩,而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软技能的评估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影响力,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边缘化,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保守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方面。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需要从理念到实践全方位地重新审视和调整职业素养教育,以满足新时代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2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度不高

在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方面,部分高校的实践存在明显的短板。两者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缺乏深度整合,表现为课程设置的孤立性。思政教育往往侧重于价值观塑造和理论学习,而职业素养教育则偏重于实际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两者在课程设计时未能形成互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两者内在的联系和互动性充分体现出来。

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理解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可能过于专注于各自的教育领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展现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分割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削弱了教学的全面性和立体感,使得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时可能感到割裂和困惑,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阻碍两者融合的一大障碍。现有的评价标准通常对思政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行独立评估,未能充分考虑两者融合后的综合效果。这可能导致学生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对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其全面发展。

为促进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教育的理论指导与职业素养的实践要求相结合,设计出更具整合性的课程体系;二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和交流,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跨学科的教学策略,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到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建立涵盖思政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不应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深入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推动两者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以培养既具备高尚品德又拥有扎实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高校应深入优化课程体系,以促进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这涉及将职业素养的多个维度,如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解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职业规划教育则有助于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提高自我规划能力,使他们在追求高尚品德的同时,具备清晰的职业方向。

为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高校可引入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职业素养的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案例分析,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实例,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领悟到思政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角色扮演活动则能模拟真实职场情境,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从而加深对思政教育内涵的理解。

还可探索课程模块化的设置,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主题整合为独立的课程模块,既保持课程的独立性,又能确保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关联性,形成完整而立体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的更新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动态,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引入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规范和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综上,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内容融合,是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结合的关键。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更新教育内容,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助力他们在思想引领和职业技能提升上实现同步发展。

3.2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高校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应致力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丰富多样的在线课程资源,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求和节奏进行自主学习。设置互动讨论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促进思政理念的深度交流与理解。

另一方面,实施情境式教学,将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领悟职业素养的内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企业参观、实习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还可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思政和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课堂上则重点进行深度讨论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定期举办教师-学生工作坊,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可以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出既有深厚思政素养又具备优秀职业能力的现代大学生。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应着力提升教师在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教育学者分享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合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将实际案例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推动教师参与学术研究,鼓励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教师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拓宽教学视野,增强课程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进一步,构建教师个人发展支持系统,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专业热情。通过评价体系改革,将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贡献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四、结论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实践策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政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红. 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5): 45-50.

[2]夏祯璐.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 (3): 78-82.

[3]李春秀.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 (1): 90-94.

[4]黄云宏.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5]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Z]. 2019-09-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