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思政;路径
正文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兼容与深入贯彻,此次纲要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学科门类提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方向。在对“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这一学科门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2022年11月26日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明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三种类型课程:美学与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
一、高等学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艺术的功能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审美两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如果说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完满的人格。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在普及美育知识、培养审美素养的同时,要着力挖掘课程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形成公共艺术教育中独具的价值体系,努力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强化综合素养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应顺势而为,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
当前,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面向所有高校在校学生进行的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它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教学课堂开展课程思政,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哲学、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艺术类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好课堂思政,是当下高校及相关教师亟待关注和深入探讨的——尤其是面向全校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高等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需要寻求发展变革,制定一套严谨细致的教育方案、流程和计划,凸显出课程教学的协同性、关联性、互动性,从而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坚定学生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同时还需挖掘课程其中积极正向的文化艺术元素作为课程思政的补充内容,带领学生真正意义认识到关于美的规律和特征。因此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师须保证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另外,公共艺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够增强学生文化素养,课程中也涉及大量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将其中所包含的正向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剖析、讲解,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和影响。通过组织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探讨的同时拓宽视野、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这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为关键的是,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其中引进课程思政教育可指导学生从政治、哲学、人文的视角学习其中的学科思维和方法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引导性作用。
二、高等艺术学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当下,一方面高等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象如火如荼,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学生必修课还是专业类相关课程。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无论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大部分教师会相应号召,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但并未深入结合自身学科领域、所受课程的独特性、面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研,而是一头“扎”进课程思政教学的队伍中,具体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却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是很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大部分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环节中,盲目地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却没有对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核心人文思想和关键元素进行深入剖析整理,总结出真正适合的课程案例和教学规律。只是一味地在课堂“喊口号”,形式上积极、内容却不够饱满。因此,思想价值培养的尺度把握不当,存在教育用力过猛以及轻重把握不到位的现象,以至于课堂展现出“不伦不类”的形态。
三、高等学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定位
高等学校在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应当明确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找到出发点和切入点,从而才能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需要研学艺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艺术技能方面,公共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群体进行明确定位,参照学生在不同课程、不同时间段以及专业学科背景的学习需求为学生量身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和方案。因此,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也应当具备全过程引导性,秉承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带领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参与政治思想学习。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环节应当明确课程定位和方向,找到课程内容的立足点。
(二)挖掘公共艺术课程的思政元素
1.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
理念引导,价值引领。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是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最终结果呈现。艺术史论类课程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机械讲解,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在普及艺术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价值引领,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格为目标,深入发掘课程思政资源,精心设计艺术史论类课程内容,做到课次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精神达到融合。
2.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
秉持“由点到线、由线画面、由面到体”的授课理念。由原有的单一的案例作品引申作品内涵,层层深入,使学生有反思有启迪。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气势磅礴”的显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更强调“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如水中盐,对受教育者形成潜移默化般的影响和熏陶。
3.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
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在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当下众多高校中,艺术体验与实践类课程多为高校艺术社团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戏曲、书法、古筝等课程的开设,需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深入发掘并阐发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魅力,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机融合。
(二)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融合
1.融“情”。所有的教育都是“情感”的教育,否则课堂的价值属性就会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显然,美育与艺术教育是典型的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活动。通过精妙的课程内容设计,在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中以情出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教学全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建立学习关系。
2.融“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显性”与“隐性”的课堂思政,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的同时,以小见大,达到自我反观、自主拓展、自我成长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通过一门课程,给学生看到一个世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完善的教学体系、紧密的逻辑体系,最终达到“人课合一”的授课效果。
3.融“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努力解决公共艺术课程同其它学科专业知识的割裂问题。无论是理论类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于无形处融思政,于文化中找支撑”,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共鸣作品人物与人生历程,从而反观自身。与此同时,在自我驱动力的促使下能够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成长思维和行动力,学生能够成为他自己终生学习体系的老师。
(三)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进多元化的授课方法,在坚守艺术情感教育基础的前提下,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可植入案例课程、艺术体验课程、情景课程、艺术赏析课程、评论类课程,从而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情感思想体验,充分发挥出课程显隐性协同育人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不同类别的公共艺术课程绝不能“以偏概全”、同一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介技术将其融入到对作品的讲述中,通过3D媒介技术打造成三维动画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加深记忆。充分挖掘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等对设计类专业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整合、挖掘,为其勾勒出的爱好图谱,将新技术中的AR技术、VR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等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图像转化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最终达到深度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课程思政教育具备长期性、综合性,高等学校教师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活动中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教育环节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紧密高效管控。教师是教育的先行者和引路人,任何一门课程的精深都离不开教师自我知识体系与终身学习的践行。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应根植于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在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时需明确定位,认真解读相关政策,深入学习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课程设计。与此同时,要结合不同的艺术课程类型挖掘适合的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融合,将情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根植于课堂。要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制定更加严谨、细致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流程,结合“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从而使课程教学层次和维度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S].教高[2020]3号
[] 教育部.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S].教体艺厅[2022]1号
[] 叶深南. 艺术类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 刘华芳.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改革初探[J].艺海,2021(11)
[] 郭谨莉. 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赋能的三重维度[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