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Book模式运用于高校生阅读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杨珏菁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阅读条例中“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及社会组织举办阅读活动”为导引,提出高校图书馆可引入“Human Book”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立体化阅读,传播隐性知识,解决传统纸本阅读的局限。本文运用调研、访谈等信息采集方法,结合国内典型高校馆实例,并通过深入剖析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来论证“Human Book”阅读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可行性,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Human Book;高校生阅读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全民阅读的概念已渗透各个城市。2013年,国家将全民阅读正式列入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举办阅读活动”。为丰富阅读形式和提升阅读质量,各地方城市陆续开展 “Human Library”阅读。“Human Library”,即“真人图书馆”,是指将真实的人作为“书籍”进行典藏并借阅的图书馆。读者通过与真人图书的无障碍交流,完成对“Human Book”的阅读。早期的Human Library”阅读起源于丹麦哥本哈根,这种阅读模式是基于“真人的认知和经验就是一本行走着的、具有立体概念的书”这一理念。

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当承担起责任,为在校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助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高校图书馆多数提供单一纸本阅读,难以满足在校生的阅读需求。Human Book”阅读模式强调立体的交流,使读者与“图书”之间在空间维度和情感上建立共在关系,增强了阅读的实时交流。通过“Human Book”的语言、动作、表情、经验的直接传输,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知识内容,产生思维共振,而“Human Book”在输出过程中也会对自我进行逐步完善。两者的互动交流是一种共同进步的共赢模式。文章选取国内典型高校馆Human Book”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Human Book”阅读的实践,罗列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Human Book”阅读创新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瑞典马尔默图书馆将穆斯林妇女、伊斯兰教长、记者和吉普赛人等9本“Human Books”列入馆藏资源,向公众开放租借。这种新颖的阅读随即在欧洲迅速流行,丹麦、匈牙利、芬兰、冰岛、葡萄牙等国家先后效仿,随后加拿大、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也加入了“Human Library”活动开展队伍。至2009年,已有约45个国家在公共馆、博物馆、高校、庆典和展览会等场所举办了“Human Book”阅读活动。

我国最早在上海开展Human Library”阅读。2008年,美籍华裔图书馆学者曾蕾教授在上海“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

授课时进行了首次实践,征集了8本“Human Books”。此后,国内图书馆正式展开“Human Book”模式阅读。

 

 1

1中,上海交通大学于2009年首先开展的“Human Book”活动,迅速激发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热情。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随后开展此类阅读活动,反响和学生接受程度可圈可点,说明“Human library”在我国是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1显示,国内高校图书馆对“Human Book”的研究和发文数量保持高位,2012年出现井喷之势表明学者们已认识到其发展前景。

 

1

Human Book”相比纸本图书,具有更强的空间感和感染力,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和说服读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知识内容。“Human Book”阅读中,读者与“Human Book”之间的交流是无障碍且双向的。不仅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知识储备,也能提升“Human Book”的自我认同。高校读者普遍素质高,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合开展立体交流和互动式阅读。高校图书馆亦可通过“Human Library”活动,吸引更多读者入馆,加快知识传播,提升读者的综合素养。

本研究会在总结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校图书馆开展Human Book”阅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华东政法大学开展Human Book”阅读活动

2019年10月,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推出了“读懂时间——二十四节气之美”的阅读。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推送节气知识和传统文化作品,线下开展专题借阅活动,推介馆藏优秀文学作品,并同步开发二十四节气吉祥物“小正”,激发读者对中华传统知识的热爱,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基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图书馆适时引入Human Book”阅读模式,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和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作为“Human Book”,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视觉艺术学院的李老师在美学和传统艺术传授的基础上,设计了落叶

艺术视频大赛,鼓励学生通过手机、相机等设备发现生活的动态变化和节气之美。

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经验,本馆将Human Book”定义扩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读者与“Human Book”的联系。2019年暑假,图书馆尝试线上真人交流,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蔡老师作为心理疗法的真人导师。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阅读疗心”系列活动,包括心理学书目、诗歌和歌曲。蔡老师通过视频和文字形式解读优秀作品,并与学生实时互动。每期推送附有二维码,学生通过答题回顾知识点,提升理解。

图书馆以“真人导师”模式、利用线下书籍推介及文创产品发放,展现出契合碎片化时代的微阅读特征,引导读者通过线上对话及视频回顾,使读者从多种形式上感受阅读的魅力。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希望通过这种阅读模式,帮助读者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以阅读疗心,以文会心。

(四)高校Human Book”阅读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华东政法大学Human Book”阅读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典型高校“Human Book”阅读开展现状的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图书馆该项阅读活动存在几个问题:

阅读主题的局限。Human Book”阅读起源于国外,最初在公共图书馆中举办,旨在消除偏见、减少暴力,实现平等交流。国外的主题丰富多样,涵盖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社会敏感话题和小众话题,常邀请弱势群体或受害者作为Human Book”,如殡葬从业者、家暴受害者、抑郁症患者、盲人等。然而,国内高校的“Human Book”阅读主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海外留学、小语种学习、思想道德与传统文化、高校生活、礼仪技巧、考研、论文指导、人文语言、就业指导和馆藏索引学习等方面,角色多为校内学者和校外成功人士。

阅读欠缺有效评估手段。“Human Book”阅读作为一种特殊模式,尚未形成规范和有效的评估体系。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较少,评估基数不足,无法充分评估活动对相关图书阅读和借阅的促进作用。评估结果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缺乏完整评估体系将导致改进依据不足、方向偏差,无法有效纠正阅读行为。反馈渠道也多为问卷和平台留言,形式单一,缺乏固定的分析人员。

阅读缺少技术支撑。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Human Book”阅读的一个痛点。“Human Book”是独立个体,具有不可复制和固定时间地点的特点,限制了借阅的灵活性。要打破这种局限,需进一步创新形式,寻求技术支撑,但也面临着设备资金和技术运用的困境。

资源共享建设存在不足。国内高校图书馆的“Human Book”活动大多由本校图书馆和校内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少数由图书馆独立支撑。截至本文发布,尚无区域高校之间合作开展“Human Book”阅读活动的案例。高校“Human Book”阅读欠缺馆际合作,降低了“Human Book”的利用率,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五)高校开展Human Book”阅读的对策

拓展阅读主题。目前国内高校“Human Book”阅读主题多集中在就业、升学和心理压力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校内教师和学生资源,增加“Human Book”的类别,丰富活动主题,深入挖掘校内资源,积极开展与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Human Book”阅读活动。例如,2019年,本馆举办了“盛世风华——中国汉唐女性服饰文化”阅读活动,邀请专业传统文化服饰从业者作为“Human Book”,推动在校生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关注。此外,可以寻找小众或弱势群体与高校读者建立情感共鸣,消除歧视和冷漠。例如,2021年本馆与松江区蜗牛宝贝成长营的智障青少年对接,每年两期邀请他们分享身残志坚的故事,获得读者的共鸣。

完善反馈和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结合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过程评估以定性评估为主,向读者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或在网站发布问卷链接,收集即时信息,检验交流过程的顺畅程度及“Human Book”的表达是否被理解和认同。效果评估以定量评估为主,比较“Human Book”借阅前后相关系列图书的借阅量,分析活动前后阅读群体的变化和阅读量增减,通过量化数据评估“Human Book”阅读对读者的影响力。图书馆可设计奖品发放环节,激励读者参与,并根据反馈调整“Human Book”书目。

植入VR阅读模块。阅读的发生依托于特定的场景,尽管我们的时代背景和技术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阅读这一行为始终存在。近年来,VR技术发展迅猛,创建了多维度的虚拟信息环境,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实现沉浸式阅读。

本馆已引入“超星LSP新一代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集成电子资源、统计分析和智能运维等十三大模块,能够利用大数据深度分析读者阅读行为,提供精准且个性化的服务。笔者建议在平台上植入VR模块,先期少量购买VR和相关辅助计算设备,搭建基于VR技术的“Human Book”阅读场景。这将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为性格内向、易怯场的“Human Book”减轻交流心理负担,推进阅读推广。

构建资源互借共享平台。“Human Book”与传统书籍存在显著区别,寻找“Human Book”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远超纸质或电子资源。如果高校图书馆单凭自身力量,很难长期开展优质的“Human Book”阅读活动。研究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的“Human Book”阅读推广发展缓慢,活动缺乏连续性。笔者认为,可以构建“Human Book”资源互借共享平台,实现同区域向跨区域的馆际互借。在满足读者多样化、立体化阅读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并提升阅读效率。

(六)结合华东政法大学特色,延伸发展Human Book”模式

法学是华东政法大学的特色学科,本馆拟将学校的法学资源实践与“Human Book”作结合,对在校生关注的涉及法律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本馆前期进行了实地排摸,确定了“Human Book”的邀约对象,以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涉及的法律问题,培养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身法律修养。

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后,将“Human Book”的选择锁定在公益法律实践领域,通过与司法机构、律所、学校社团的合作,邀请“Human”传授公益法律经验,解答在校生公益法律诉讼的疑惑,激发读者法律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公益法律实践,为学生法律人格的塑造注入正能量。

作为试点运作,馆内将上海地区有影响的“小城杯”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作为与“Human Book”阅读模式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小城杯”是由上海市律协作为指导单位,另外由上海市松江区司法局、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等单位主办,整体赛事以公益诉讼的形式,去启发及引导在校生们关注发生在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用法律之器护已护人。

“小城杯”的诉讼案件中,本校法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王洁莹在游园时,遭遇到自带食品进入上海迪士尼乐园被拒,并且被工作人员强制翻包检查,王同学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将乐园告上法庭,最终促使迪士尼优化入园流程,允许自带食品入园。案件虽诉讼成功,但过程中对法条的细致分析和庭审准备工作对在校生来说较为艰辛。

图书馆可以作为“桥梁”结合“Human Book”阅读模式,联络校内外专业老师和法院从业人员加入“Human Book”行列,现场指导学生,讲解法律条文,节约知识获取时间成本。此外,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前辈也可作为“Human Book”为学生提供法律指导和经验传授,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激发其潜能。

“Human Book”阅读开展前,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发放了600份针对法学相关专业读者的问卷,在597份有效问卷中,96.3%的在校生表示愿意参加或观摩此项阅读活动。图书馆期望“Human Book”阅读能成为常规阅读,帮助读者提升法学实践能力,将理论学习生活化、动态化,维护自身权益,纠正社会不合理现象,秉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人的信念。

高校图书馆拥有安静和舒适的对话环境,可以为“Human Book”阅读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和软硬件支持。虽然“Human Book”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活动组织和规模上也仍有待完善,但高校图书馆的“Human Book”阅读热度日益攀升。后期,图书馆将加强与校内社团、公益组织和实践型先导的合作,扩大“选书”范围和途径,完善阅读主题、扩展共享平台。随着更多“Human”的加入,高校图书馆将拥有更加丰富的特色馆藏资源,吸引更多读者,提升其综合素养。

“Human Book”作为新型阅读模式,将开启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新篇章。通过引导学生心理、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进一步贴合高校生生活。本馆将继续开展特色阅读活动,拓宽“Human Book”内涵,引入技术设施,完善功能模块,深化立体化阅读理念,不断提升阅读服务能力,为高校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幼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M].北京:朝华出版社,2020,116.

[2]凌霄娥.基于“5G+全媒体”技术的高校图书馆真人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42(09):54-59.

[3]王波.图书馆时谕阅读推广[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111.

[4]周霈,李珊珊,王方.Human Library阅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以湖北省高校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1(03):19-23+29.

[5]汪小燕.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真人图书馆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3.

[6]张秋,杨玲,毛李洁,朱京徽.真人图书馆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策略——以“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0,42(03):85-92.

[7]赵庆.高校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馆活动调查与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05):72-74.

[8]赵瑾.“双一流”高校真人图书馆活动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20.

[9]杨培培,王焕景.基于VR技术的真人图书馆场景构建策略[J].图书馆情报导刊,2022(8):44.

[10]松江检察https://mp.weixin.qq.com/s/Cx1qKUQnF_4hTO1Rk1rL6w.

[11]搜狐网https://m.sohu.com/a/339739329_120146415.

[12]周丽霞,刘婉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真人图书馆知识交流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2):22-25+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