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构主义
正文
课题项目:本文为滁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与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jyc084
作者简介:辜维娅(1992—),安徽滁州,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研究
A Constructivist Pedagogical Mode for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GU Weiy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Anhu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eeds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odes.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view of constructivism, 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by putting forward learning objectives concerning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carrying out teaching evaluation as the specific practical path of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 constructivism
0.引言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旨在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作为大学必修基础课,大学英语授课时间长、学生覆盖面广,同时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会最突出的课程,因而在高等教育公共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当前,虽然外语课程思政已有诸多实践成果,但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如何充分挖掘思政内容,如何在保证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将思政内容溶盐于水。因此,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尝试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并且探究其实践路径,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及其原因
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全国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不断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使大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思想上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但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训练,轻道德蕴养;重单向教学,轻双向交流;重文化输入,轻文化输出;重知识灌输,轻发现学习的现象,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即使在某些已经实施课程思政多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也未能充分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未能做到在学习中主动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究其原因,与教学过程中未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密不可分。在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更多地依赖教师对于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把握和挖掘,是对教师能否通过完善教学设计,搭建系统化传授与碎片式植入的体系架构从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验[1]。而能否顺利达成课程思政效果,促使学生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关键在学生。“学生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对象,是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对于成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获得良好教书育人效果至关重要”[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和洗礼,从而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但是,少有学者真正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学习理论系统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本文主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以期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标。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构主义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缘起于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就是对知识的创造,或通过再创造去进行重构知识。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社会建构”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融合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并运用到学习理论研究中来,提出了“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3],知识并非一味通过教师讲授传播,而是学习者在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从而使学习者对所学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居于中心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教学目标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定。应用这一理论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意义关联搭建者,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效果评估等环节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协作精神,达到对所学知识充分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基于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思政要求将视角从教师转向学生,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打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型课堂模式[4]。教师需要发挥脚手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中隐含思政内容的讨论以达到思政教育之目标。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构主义模式应用
在运用建构主义理念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开展探究式和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中,让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推动学生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使思政教育溶盐于水,。
外语教学内容中挖掘育人元素/设计教学方案的步骤(改编自文秋芳,2018:8)
本文参考文秋芳[5]提出的挖掘育人元素、设计教学方案的相关步骤,以外教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Beat Your Fear 为例,对该模式的实际应用展开说明。该模式主要包括理解育人目标以确定思政目标;分析教学材料以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教学过程以及综合教学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3.1确定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的挖掘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而教学目标又与育人目标息息相关。为使课程思政溶盐如水,教师必须挖掘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共同点,改变以往以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为主,思政目标仅为补充的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益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思政素养提升。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以话题为单元的教材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前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确定本单元的思政主题。以第三单元Beat Your Fear为例,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发布任务What have you learned?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单元课文内容,并上传对于该问题的回答。通过词云分析,最终确定本单元的思政核心内容-“勇”。所谓“有德必有勇”,德行是勇气的基础,而勇气则是德行的体现。因此本单元的育人目标“勇”既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国家育人目标中的“德”不谋而合,又和将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放在重要位置的大学英语的学科育人目标以及课程育人目标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这一思政目标的确定对于文章内容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一改以往由教师在分析课文内容的间隙“见缝插针”引出这一思政目标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本单元的思政内核,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又强调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有利于更好引发学生对“勇”的本质内涵以及实现“勇”的方式途径进行思考,深化对“勇”之根源的理解,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勇”奠定基础。
3.2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因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提炼思政元素[6]。在确定思政目标后,教师需要在课前组织学生提前进行课文内容预习,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群策群力,最终整合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离不开对单元所有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单元练习活动的设计。为确定教学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确定是否有内涵相近的内容,作为本单元学习的重要补充。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已学教材,找到了与本单元在结构和主题上有共通性的课文内容,即新视野大学英语一(第三版)第四单元Text B 文章A Hero’s Aspiration。两篇文章在结构和主题上有共通性,因此可作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结构的课堂示例材料。选取这篇文章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熟悉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真正做到了对课堂教学材料的整体把握,同时学生在搜寻相似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既回顾了前面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自己对于课堂主题的挖掘和理解。
3.3组织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将学生的探究式、发现式学习放在首位。学生应当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展开自主和协作学习。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流程和时间的把握上,并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起到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如图所示:
课前阶段教师结合本单元有关英语能力之一—记叙文写作的课程目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过iWrite智慧写作平台上传题为 A Story of Beating My Fear的记叙文。除了发布写作任务,也为学生提供中外文化中关于“勇”的不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勇”的内核。
课堂导入阶段通过检查并点评记叙文写作导入单元主题,激发内驱力。在选取导入材料时,要选取利于激发学生直观感受,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影像资料,借此将学生引入恐惧的情境之中并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恐惧时如何能够勇敢面对并战胜恐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任务情境-班级将要举办一个记叙文类故事续写口头展示,核心内容即是描述自己克服恐惧的全过程。
课文学习以互动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主,教师在学生的自由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充当指引以保证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思想的升华。在完成导入后,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结合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记叙文的基本结构(exposition, 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 resolution),对比教师展示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1 Unit 4 Text B课文的记叙文结构分析范例,分析并进行讨论,得出Unit 2 Text A Swimming through fear 的课文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分析Swimming through fear中的描写性陈述,在老师引导下体会文章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并一步步了解范例句子中的不同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小组课堂任务: 给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补充,要求结构完整性和描写生动性,再从组内选出代表进行故事讲述。
最后,教师进行单元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此促进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师通过点评学生课堂上的故事,并且依托譬如时代逆行者面对灾难舍生忘死奉献自我的影像资料,对整个单元的“勇”的核心主题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小组编写的故事结尾内容进行升华。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学习老子的名言“Through love, one has no fear”点出本单元的主旨,教育学生应该对他人抱有慈爱之心,乐于助人,以此战胜恐惧,成就更好的自己。学生在此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蕴养,从而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
3.4开展教学评价
正因为建构主义相比于纯粹的教学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加工和处理的建构过程。
评价不仅应关注学习的效果,还应关注学习的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7]。过程性评价遵循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过程性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整合,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8],共同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的价值,通过积极反馈强化学习过程。
因此,除了通过课后对学生提交作文任务的打分进行教学评价之外,更要在结束本单元的课程时采取小组总结发言或者随机访谈的形式,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以及思政内涵的把握。在期末时,再次和学生交流对恐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回应判断思政的融入效果。
除此之外,根据课堂上关于“克服恐惧”思政知识的道德蕴养,学生成功通过课堂活动在班级内进行了记叙文故事的内容展示,锻炼了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能力,后续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文化节的演讲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也是对本单元课程学习效果的有力佐证。
4 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普通高校基础课程之一,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大学生外语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重点探讨以学习者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强调学习者知识能力自主建构的学习理论和新时代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使学生逐步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融入情境、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并通过课程反思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化。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也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和成长的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场所。
参考文献:
[1]叶俊,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45-46,49.
[2]蒙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2):136-141.
[3] Piaget, 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2.
[4] 赵大伟,易加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究生“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6):79-86.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4.
[5]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6]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 2018(12):91-93.
[7] Biggs, J.Testing:To Educate or to Select[M].Hong K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 1996.
[8]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