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变革;创新
正文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与观念的总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强化人民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教育、艺术、历史等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戏剧、武术、剪纸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能够强化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全面性,还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形成更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文化体系。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情况来看,仍具有着文化传承人专业素养有待强化、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文化产业监管制度体系未完善等局限性,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与“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在大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与工艺,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还有助于增添教学活动的文化底蕴与趣味性,从而呈现更加良好、显著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多元化的历史典故与民俗习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研究主题,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涵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自身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并且书法、戏剧与国画等传统文化,也能够作为学校专门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培养更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强化人民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能够使得人们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与独特性,能够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稳运行,不断提升人们的家庭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借助多元的传统艺术活动如茶道、国画等,来缓和人们的生活或就业压力,有助于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提高人民群众情感表达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能够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高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形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化时代下,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相关部门应实现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来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推出更加新颖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还可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相关部门可将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既能够保证精神财富的有效传承与发扬,又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与市场的繁荣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此外,传统文化还可作为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源泉,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内容融入到影视创作中去,强化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民族特色与吸引力,也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一)文化传承人专业素养有待强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专业素养有待强化,无法为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提供人才保障。传统文化传承人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文化传承人的总数不断减少,且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增加了部分传统工艺的断层风险。相关部门未能为文化传承人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培训,缺乏对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艺的深入研究,不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产品或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影响到传承人文化素养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2]。并且相关部门也没有创建快捷的线上学习与交流渠道,降低了传统文化传承人与其他传承人才的沟通,难以互相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经验,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此外,相关部门也没有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资金帮扶,难以保证传承人的基础生活保障,进而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艺的持续传承。
(二)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降低了继承与发展活动的实施效率。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若将此类先进技术应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变革事业中,不仅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效率,还可实现文化事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然而相关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效率,影响到传统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保存。相关部门没有借助数字化扫描技术来实现文化资源的电子化,难以避免文化遗产的遗失或损坏,不利于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时,相关部门也只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简单宣传,未能通过VR、AR技术来创建沉浸式体验活动,降低了传统文化宣传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不利于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了解兴趣。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部分管理人员未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利益,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给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造成了阻碍[3]。当前有许多古建筑、古遗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中华优秀传统资源被闲置,降低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相关部门或文化机构也没有创新多样化的文化产品,缺少更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难以有效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教育、艺术、旅游等领域,不利于强化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四)文化产业监管制度体系未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监管制度体系未完善,不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系统化发展。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不断涌现出新颖的文化产业业态与模式,一成不变的文化产业监管制度将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无法呈现更加良好的监管效果。并且传统文化产业的监管涉及到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等多个部门,可能存在职责不清或职能交叉等问题,缺乏更完善、统一的部门协作机制,导致传统文化产业监管力度不足,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在开展文化宣传或展览活动时,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或规范,导致文化产品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将难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加大对文化传承的资金投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专业素养有待强化,应当加大对文化传承的资金投入。相关部门需要为传统文化传承人提供充足的技术培训,邀请领域内专家开展专题会议,向传承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的必要性,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增添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精髓,提高文化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相关部门还可创建便利的线上学习与交流平台,基于此平台传承人可加强与其他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沟通,互相讨论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总结行之有效的传承与创新措施及策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与“变”提供助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应为传统文化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满足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传承人有资金招纳徒弟,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相关部门不仅需要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纸质档案,如文物、古籍或艺术品等,还可使用3D扫描技术来获取相应的电子版文化资源,既能够确保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又能够广泛传播于互联网平台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及其影响力。在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时,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字讲解,还可加强VR技术的应用,如敦煌莫高窟创新VR游览项目,便于游客更好地理解雕塑艺术及壁画,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4]。相关部门还需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分析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偏好,基于此来更精准地推广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机构开展多样化展览与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灵活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应当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灵活运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足够重视,将其纳入到长期发展规划当中,并整合文化、教育、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资源及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领域应用,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机构可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与影视作品、3D游戏等产业相融合,开发更加多元、新颖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在教育领域中,教育部门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编制更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教材,制定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协同发展。
(四)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监管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监管制度体系未完善,应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可设置专门的监管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情况进行监督,审查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合法合规性,及时上报出现不正当行为的相关人员,由此来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还应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要求各部门人员按照相应程序开展文化开发与利用活动,并加强对传统文化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监督审查,为市场提供更加健康、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产品。此外,相关部门还可创建多样化的激励方案,充分激发文化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动力,能够更主动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助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文化传承人专业素养有待强化、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文化产业监管制度体系未完善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与“变”,提出了加大对文化传承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灵活运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监管机制等解决方案,从多个方面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孙浩,巩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符号重构与创新表达[J].中国编辑,2024,(04):90-96.
[2]朱晓淋.元宇宙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扬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4):112-116.
[3]季乃礼,茹素岩.全过程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23,(06):12-24+159.
[4]李红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学术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4):137-150.
[5]周建新,王梁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6):125-131+156.
作者简介:吕超楠 1994.02.10 女 辽宁朝阳 汉 硕士研究生 助理讲师 中共沈阳市浑南区委党校 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