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墟文化遗产对廊坊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
※本文系2024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安墟文化遗产对廊坊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编号:2024008;课题组成员:荣贵飞)。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文化底蕴深厚,常以黄帝曾过古安墟为历史悠久的证据。古安墟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着廊坊地区文明的起源。在大力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安墟”说的起源及相关文化符号
黄帝过安墟的说法,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蒋一葵(时任京师西城指挥使)所著的《长安客话》。书中卷五“畿辅杂记-东安县”记载:“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即此。周武王封召公于燕,于安墟置常道乡。汉改常道乡置安次、修市。按今县境西北五十里耿就桥之西有常道城,即古县治。”关于蒋一葵的论述来源至今无从查考,但自此之后的方志多引用他这段话,如清《日下旧闻考》、清康熙《东安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等。
安墟这个名字与黄帝的传说密切相关。黄帝作为我国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和人文初祖。他的传说和事迹推动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展,先秦时期的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录了关于黄帝的神话故事。这些传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勇气,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流传至今的古老音乐和祭祀活动也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这些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构成了以古安墟为历史起源的廊坊地区的精神内涵和重要象征。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滋养。
黄帝经过安墟,还涉及到“合符釜山”这一文化盛事。首先,“釜山”的具体位置为安墟的存在提供了一些证据。由于年代久远,目前主要有河北省徐水县、涿鹿县窑子头村、甘肃天水、河南灵宝、山西高平、内蒙察哈尔草原等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的活动范围时提到:“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基于以上情况,当前普遍认为黄帝“合符釜山”是在“北逐荤粥”取得胜利后,与部落首领们在北方订盟的。因此,“合符”的地点应该是在取胜之地,黄帝“合符釜山”应是北上,这也使得黄帝经过安墟的说法有了一定依据。其次,“合符”事件强调了融合和统一的理念,并为华夏民族创造了全新的图腾——“龙图腾”。相传黄帝在打败炎帝部落和蚩尤后,没有将自己的部落图腾强加给其他部落,而是将各部落图腾的典型特征组合成了龙的形象,而且从那时起,华夏大地上千年之久未发生大的战争。这种共认的符契,体现了中华先祖的共存和谐精神,这种政治智慧和文化精神值得传承。
二、考古显示的廊坊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
廊坊的地理范围北起燕山南麓的三河市,南至子牙河畔的大城县,呈南北狭长之形。中部属于永定河流域,北部属于泃河流域,南部属于大清河流域。常年气候温和、草木繁茂,吸引了早期人类到此依水而居,从而开启了廊坊历史文明的篇章。
考古资料表明,自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祖先就已在廊坊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南部的史前遗存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一致,而中、北部则呈现出北方与中原文化激烈碰撞、相互融合的特征,这些印证了区域内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夏商时期,廊坊境内的文化遗存增多,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至西周时期,廊坊南北界限逐渐消失,又形成具有燕国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廊坊大部分属于燕国,南端的文安和大城为燕、赵、齐三国接壤之地。大量遗址及货币、青铜器的出土,既证明了这一时期战争的纷乱,又体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历史遗存更为丰富。境内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精美的瓦当,三河市错桥村出土的窖藏铁器,显示出手工业的进步。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武士俑及北魏佛造像,隋代的大城县解盛夫妻合葬墓及永清县张善敬墓。唐代文物有文安县董满墓出土的三彩扁壶及陶俑,安次区隆福寺出土的长明灯楼。时至五代,固安县的公主府墓出土了白瓷器。关于宋辽金时期的考古发现,有永清县的宋辽边关地道遗址,大城县郭底村墓葬,霸州市盐水河遗址,安次区的辽境西永丰墓葬和香河县栖隐寺塔基地宫。在固安县于沿村发现的金代宝严寺塔基地宫中,更是出土了品类繁多、做工精湛的文物。霸州市城关码头元代遗址中大量的钧窑、磁州窑和龙泉窑瓷器,佐证了当时生产和贸易的扩大。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三次下诏迁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及陕甘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廊坊地区一半的村落形成于此时期。至清代,廊坊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显著发展。
三、廊坊地区的文化传承现状
文物和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廊坊在历史进程中没有断代缺环,完整展现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这本身就是非常伟大且值得骄傲的成就。随着历史的演变,廊坊的地位经历过多次变化,区域文化的逐渐融合,还使其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文化传承地。然而,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廊坊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不足,对安墟的认知程度也有待提高。即使部分受访者有所了解,但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认知仍显不足。此外,地区成规模的传统文化活动不够活跃。
对文化传承现状的调研结果,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廊坊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文化遗址未得到有效保护,甚至面临破坏的风险。文化教育和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兴趣,导致许多居民对本地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此外,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创新利用。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应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原始材料,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的发展,深入挖掘包括“安墟”在内的早期历史起源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梳理打造本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精神旗帜。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提升文化层次的基础上推动廊坊市的综合发展。
四、安墟文化遗产的价值影响分析
关于“安墟”的说法,不仅提示出廊坊历史悠久,还因为其涉及到黄帝文化、黄河文化、龙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历史文脉中的融合统一、创新进取和拼搏奋斗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内涵既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社会基础,又形成了中华文明进步的文化理念,同时还是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感情纽带。这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明财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和城市形象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一)为文旅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亮点
文旅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经济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文化主题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廊坊现有的众多网红打卡地、精品文创、非遗工艺品和特色美食等品牌内容分散,缺乏体系化和内在关联性,多以现代文化为发力点吸引消费者。安墟文化遗产与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之间的渊源,正好能形成特色传统文化亮点,弥补现阶段传统文化内涵的不足。
基于当前打造滨海、大运河、长城、太行山等重点文旅带的需求,在现有优质文旅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融合黄帝文化、安墟文化、龙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内涵,形成从古老中华起源、古乐舞蹈戏曲、传统祭祀庆典到现代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完整展示,再借助于前沿科技手段,打造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彩互动,有助于多角度系统性创新文旅消费场景。
(二)为构筑精神家园注入文化底蕴
安墟作为廊坊历史起源的标志,反映出了地域文化的悠久,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江苏省在保护古城和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例,当地对古建筑和主题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大力保护,有效提升了本地市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安墟”说可以追溯至黄帝时期,悠久的文化背景将提升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通过保护和传承安墟的文化遗产,挖掘并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传统文化作品或文化名人,借助宣传讲解、活化文物和传统技艺展演等方式,推动文化教育和社区活动,更好地构筑本地居民的精神家园,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游客而言,安墟也将成为他们了解中华历史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增添助力
“安墟”作为廊坊独特的文化名片,是有效避免产品同质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以“安墟”为文化内核进行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打造真正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提升廊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类似郑州将“寻根华夏起源”打造为城市热点取得了巨大成功。廊坊可以借鉴其中的有效经验,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以“安墟”为切入点,整合廊坊现有的多种文化资源,如历史博物馆、文化公园、安墟遗址、丝路中心等,实现全面交替展现廊坊古代文明与现代城市的辉映与传承。这种整合不仅能打破原有文旅资源散乱不成规模的困境,还有助于形成“厚积薄发”的廊坊地方特色,进而提升廊坊在国内外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五、对安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客观实证与专业化运营
想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安墟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客观实证与专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方法。廊坊历史延续7000年,必然会拥有丰富的实证、史料与文化遗存,只是很多内容受限于技术和能力没有被发掘。“安墟”作为廊坊起源说的重要一环,还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重点是在尊重本地文化背景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考古挖掘和文献研究的实证工作,从安墟北京中蕴含的悠久历史价值、优秀文化内涵和浩瀚的民族精神理想中选取恰当的部分,为下一步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政策,也是确保安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必要措施。
廊坊在文化经营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表现出管理模式的松散和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要走出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专业化运营团队。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采用现代管理和营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推广,确保“安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并贴近群众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宣传推广与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做好文化宣传推广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深度解读和挖掘安墟的文化基因和其中体现的东方智慧的基础上,进行有影响力的爆点IP打造,通过文化产品和相关项目的持续传递,引发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全面展示廊坊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
同时,在策划和举办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过程中,强化“安墟”记忆。例如,结合安墟文化特色,丰富文化讲座、民俗体验、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传统节庆等活动的内容和体验。在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安墟的文化地位和品牌形象。
另外,通过持续的宣传推广和精心策划,利用传统媒体和网媒体多种渠道,与专业的文化机构、旅游公司、媒体平台合作,全方位推广安墟文化,逐步打造独特的安墟文化品牌。借助品牌建设的力量,提升廊坊旅游市场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三)鼓励创新开发特色文旅产业形态
传统文化适应性广,可以适配不同的文旅产业形态。在开发提升特色文旅产品方面,可借助“安墟”文化背景,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鼓励多元化创新更丰富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态。例如,配合廊坊打造的“戏旅之城”主题,在保持传统艺术优势的基础上,鼓励剧团和演员进行创作,提升艺术水准和节目质量。政府可在景点或古戏台设立戏曲专场演出,为演员提供免费演出场所,增加文化互动。还可以结合自身定位,开发体现“安墟”内涵的文化民俗业态,结合创做展演、地方特色美食等民俗元素,建设突出历史沿革的文旅产品,丰富游客体验,推广地方特色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鼓励并扶持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安墟”的内容开发和运营。通过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小型主题活动,如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进行多元文化创作。以宽松的政策鼓励多元消费业态的产生,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参与,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产品规划中,结合AI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网媒、网红等传播新势力,实现传统文化品牌的沉浸式体验和推广,让游客在品味地域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大其古为今用的现实价值。
(四)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旅游体验,加强安墟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至关重要。首先要提升文化设施与交通便捷性。改善城市及周边景区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扩建、交通信号优化和公共交通线路拓展。增设游客专用停车场和停车指引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和便利性。
丰富旅游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设立多语言导览和咨询服务中心,为国内外游客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和实时咨询支持。利用如手机APP、电子导览系统等智能技术,提升游客的信息获取和导航体验。加强景区内外的安全监控系统和紧急救援站点建设,提升游客的安全和舒适体验,以更专业的服务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推广绿色旅游理念,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减少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优化消费体验。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不仅能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还能推动安墟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更加和谐、绿色的旅游环境。
六、结语
安墟作为廊坊的重要文化遗产,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安墟的文化价值,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希望本研究能为廊坊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促进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智慧,郭飞飞,白云飞. 深挖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N]. 洛阳日报, 2023-11-01 (002). DOI:10.28549/n.cnki.nlybr.2023.001985.
[2]郭晶晶. 城市更新视阈下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建构 [J]. 文化产业, 2023, (25): 148-150.
[3]王万元.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3, 39 (04): 33-36. DOI:10.16332/j.cnki.cn22-1302/d.2023.04.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