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秦云

三江学院 2110012

摘要

为解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面临的困境,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夯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深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全育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正文


引言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三全育人”提出明确要求。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0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亟需创新工作理念优化实践路径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努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三全育人概述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和工作机制。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强调发挥高校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注重挖掘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育人元素,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这就要求高校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即政策保障体系、组织领导体系、队伍建设体系、专业教育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心理育人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协同配合、整体推进的育人工作格局。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困难、人际关系复杂等多重挑战,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的乐观、坚韧、自信等正向心理特质,它是应对挑战、超越自我的重要心理资源[1]。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他们应对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励他们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奋斗中实现自我;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

完善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培养方案。要广泛调研学生实际全面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科学厘清培养重点将自尊、乐观、坚韧、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内容、途径、方法、保障机制等。如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制定“提升心理韧性培养计划”,将心理韧性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心理辅导等各环节[3]。要科学设置培养标准构建涵盖认知、情感、意志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目标任务规范考核流程严格质量监管推动培养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落实。

2.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委要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布局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路径举措和保障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协调推进培养工作[4]。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院系具体落实的“一盘棋”工作机制。教务部门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学工部门将其作为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团委将其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着力点开展特色项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培训讲座、个案咨询等。各学院要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抓手纳入学院党政联席会、教职工大会、学生代表大会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推动落实落细[5]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夯实理论基础的关键举措。学校要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积极心理学导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必修课程系统讲授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自信乐观、坚韧不拔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特征和培养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发积极心理学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如面向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与积极心理辅导”课程强化医学生同理心和乐观品质面向教育专业开设“积极教育心理学”课程培养教育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内化积极心理品质[6];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培养计划撰写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开发积极心理学选修课

开发积极心理学选修课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抓手。学校要立足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前沿讲座,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如邀请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塞利格曼教授讲解“幸福感理论”“学习性乐观”等前沿理论。开设体验式选修课设置“感恩训练”“品质培养”等体验式项目通过亲身实践增强积极品质[7]。开发以电影、音乐为载体的选修课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励志电影赏析课在情景体验中内化积极心理品质欣赏《卡农》《尼罗河》等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优美旋律中感悟积极人生。开设辩论式、工作坊式选修课针对“如何培养自信”“如何面对压力”等话题展开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在思辨交流中提升积极心理素养。学校要不断丰富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通识课程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通识课程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举措。学校要系统梳理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如在哲学通识课中可以专门设置“积极人生哲学”模块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课中可以选取《岳阳楼记》《爱莲说》等蕴含积极人生哲理的篇章引导学生领悟立身处世的大智慧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讲解贝多芬、海顿等伟大音乐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悟他们乐观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体育课中可以增加定向越野、高空断桥等项目在拓展训练中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深化实践育人机制增强工作实效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深化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如开展“传播正能量”海报设计大赛引导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积极人生态度举办“心理剧”表演赛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领悟积极品质的内涵开展“微笑面对”心理情景剧大赛引导学生用乐观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8]。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社区等在帮助他人中感受奉献的快乐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要开展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攻坚克难中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

2.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明确社团成立条件、运行机制和考核标准支持学生依法依规成立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社团。要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要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微笑服务月”活动通过亲切微笑、热情服务感染他人开展“逆境成长”读书会通过分享励志书籍、座谈交流培养乐观坚强品质举办“感恩日记”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收获快乐。学校要为社团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定期开展优秀社团评选表彰将社团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3.推进学生发展性指导

推进学生发展性指导是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机制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备专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要针对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开设成长规划、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主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认知和管理的方法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于学习困难、人际困扰、就业压力等常见问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9]。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开展学习方法指导、重修重考帮扶等对职业生涯迷茫的学生可以提供职业兴趣测评、模拟招聘等服务。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助力学生成就独特而精彩的人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1.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是做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工作方法。要鼓励教师深入一线、关注学生做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需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将积极心理品质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2.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

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学校要根据学生人数和工作需要科学制定专职教师配备标准并在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广泛联系校外相关单位聘请领域的资深专家、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学指导开展个案督导、团体辅导等服务充实教育力量。学校还要搭建专兼职教师交流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经验分享会促进专兼职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互鉴携手提升育人实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实施青年教师助理计划

实施青年教师助理计划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从教学态度、专业素养、研究潜力等方面择优选拔青年教师担任助理。在助理期间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学实践、科研项目、管理锻炼等多维度的成长平台让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同时要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的导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心得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成为学校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结语

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融合的育人合力切实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三全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燕萍,王铭扬. 电影心理疗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应用研究[C]//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5.

[2]文善彩,袁超.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个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35-39.

[3]章玲玲,王智超.短视频传播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54-55+58.

[4]盛旸,黎晖.运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可就业能力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13):46-49.

[5]杨欣,侯林莉.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9):147-149.

[6]倪玲,赵传华,徐媛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J].国际公关,2022(24):100-102.

[7]马桂兰.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J].现代交际,2021(16):7-9.

[8]姜杰,吴妍.心理健康课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07):150-152.

[9]任云.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3):198-199.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23SJSZ02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