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引言:总书记指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必须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关键阶段,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核心政治任务。高校,作为培育人才、塑造国家栋梁的摇篮,承载着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神圣使命。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至关重要,更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并理解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将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应当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观念、历史观念、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持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对历史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教育应切实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作用,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依存、共同进退、命运相连的关系,从而自觉抵御民族分裂和极端思想的侵蚀。要在校园营造各民族学生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交流、加深感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在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应全面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引领,同时,要敏锐地察觉并妥善处理可能威胁民族团结的各类初步迹象和潜在风险,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贯穿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塑造其全球视野和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个人责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重视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强化,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动态和国家整体发展态势,了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国际视野。同时,要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担当民族复兴重任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高校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
当前一些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学校对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尚显肤浅,对于深远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握不准,未能将其有效贯彻到思政教育全过程。同时,部分高校对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导致师生对民族理论政策了解不足,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师生的普遍重视,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即将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由于经验不足,还未能形成良好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和生动,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待加强。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融合不同学科视角的跨学科教学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还应融入其他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中。但目前高校在专业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力度还不够,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指导,未能与思政课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导致整体推进的效果不佳。同时,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对民族理论知识的讲授比较单一,缺乏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存在重少数民族学生、轻大多数学生的现象,思政课作为主要教育途径的潜力并未被充分释放,这使得不少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将民族团结的理念真正融入内心,并在行动中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素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素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校园环境营造方面,一些高校缺乏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景观、雕塑等环境设施,未能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方面,部分高校开展的活动内容单一、形式较为固化,缺乏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未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重视不够,未能很好地将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导致校园文化缺乏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将共同体意识不断加深加牢,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大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设中华文明史、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相关选修课,从历史、现实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发挥综合素质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相关课程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体认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情怀。要组织大学生走进城乡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通过调研走访、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要精心组织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激发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要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邀请民族理论专家、少数民族优秀代表进校园作报告,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理论政策,正确认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网络文章、微视频等,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确保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能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校园建筑、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挖掘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元素,融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应该充分利用重要的节庆日和纪念日等关键时刻,积极策划和举办主题明确、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等,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师生的广泛参与和深入交流,增进各民族师生感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要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橱窗等阵地开设专栏,大力宣传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民族英雄模范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师生自觉践行民族团结光荣、分裂必然失败的铁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育人能力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传播者和践行者。新时代高校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配备好民族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教师应确保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上与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坚定的统一,不容有丝毫偏差。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民族理论知识学习,及时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断增强运用民族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励教师更积极地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我们需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育人成效作为评估其工作业绩的关键指标。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榜样作用,组织专题研讨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开展相关创建活动,以推动各民族教师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需敏锐地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关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应持续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展望未来,高校应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确保这一意识深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内心,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姜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6):156-160.
[2]任丽红,马渊樟.以生态文明教育“大思政课”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24(05):86-87.
[3]刘黎明,张磊,钟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4(08):178-180.
[4]贾英飒.“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J].西部学刊,2024(08):102-105.
[5]鲍珊珊,谭宏伟,王海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天南,2024(02):157-158+162.
[6]李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4(07):204-205.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结对帮扶专项)文化自信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路径研究(2024ZLB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