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德育渗透、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既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也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新课程改革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融合了德育与学科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有品德、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更需深刻思考如何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人生目标。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实现德育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德育渗透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为塑造更具品德的新一代人才贡献一份积极的力量。
一、文化与德育教育理论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是将教育的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的人格培养【】1。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时代需求,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以及核心价值观,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全人教育的理念被广泛提倡,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德育教育被有机地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德育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德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超越了知识的传授,更深入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这种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通过情感教育和道德实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它能够培育出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德育教育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中,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探讨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融合了语言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学科,其重要性远超语言技能的传授。它像一条纽带,将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情感态度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窗口。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道德冲突和价值追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语文教育还注重情感的熏陶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理性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能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渗透成为教学的关键,尤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分析:德育价值内涵的挖掘与整合
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媒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这些价值可以通过深入的分析得以挖掘和整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发现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人生哲理和道德抉择。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内心变化、道德决策以及价值观的转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德育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同时,人生哲理的挖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中的道德抉择和人物品德的展示,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准则。
因此,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德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设计:情感培养、价值观引导的融入
课堂是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其中的巧妙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情感教育,教师能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基础。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共鸣、分享情感,从而深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情感的共鸣与交流。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出具有情感温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价值观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2]。在文本分析、案例讨论等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选择以及道德抉择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和互动,学生被鼓励思考自身的信仰、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坚守正确的价值信念。
因此,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将情感培养与价值观引导融入其中,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滋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情感温度和价值追求的社会栋梁。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有才华的个体,更能够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人才。
(三)课外拓展:社会实践、阅读活动等与德育的结合
课外拓展是德育渗透的延伸,通过社会实践、阅读活动等,将学生的德育培养融入实际生活。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引发对社会责任的认知;阅读活动则能够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品德的力量。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推荐适合年龄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道德智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德育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入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可以有效实现德育目标。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德育评价体系构建
德育评价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德育评价的重要性和难点
德育评价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至关重要。德育涉及内在品质,评价涵盖情感、人际关系等难以量化的领域。德育评价难点在于客观准确地衡量情感态度、道德行为成长,避免主观偏见和单一标准。因此,评价方法需包括综合性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从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品德发展。引入定性评价、同伴评议等方法,可更准确反映学生品德进步。综合考虑,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行为素质。
(二)设计合适的德育评价指标
在设计德育评价指标时,需综合考虑学生品德、情感、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指标可涵盖情感体验的深度、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价值观形成情况等。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协作中的表现,评价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分析学生作品的情感表达,评价对文化与人生的理解。同时,可采用定性评价、同伴评议等方式,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此外,引入案例分析、实际行动等,衡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贡献。多元指标的设计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培养更具品德与情感兼备的未来公民。
(三)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方法应该兼顾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测评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变化;定性评价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的作品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实际行为中的表现[3]。定量评价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定性评价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全面了解,二者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成长。
总结: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呼唤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附属品,更是培养完整人格的基石。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也为德育注入了精神养分。教材分析、课堂设计和课外拓展作为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以及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和拓展项目,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以引导和培养。在不断发展的教育大潮中,充分理解并实践德育渗透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也为社会培养更具人文关怀的新一代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 2021(12):0110-0110.
[2] 王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 2021.
[3] 蔡玉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对策探讨[J].中外交流, 2021, 028(001):1575-1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