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芳

滨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升学习效果、促进互动、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并深入研究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微课;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

正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教学模式的革命。微课作为在线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微课不仅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计算机科学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课在高等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一)个性化学习

微课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调整,进而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学习通过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学习,充分发挥其潜力。借助微课,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路径,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二)灵活性和自主学习

微课的在线特性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课程内容,不再受限于传统课堂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线微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如视频、音频、电子书、在线测验和讨论论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在线微课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有效学习。无论是在家中、咖啡馆,还是在旅行途中,学生都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多媒体丰富性

计算机科学领域涵盖了图像处理、编程代码、算法设计等众多复杂且抽象的概念。通过微课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元素如图表、动画、演示等,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理论和应用。多媒体元素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和易于掌握,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反复学习和复习

在计算机领域,反复学习和实践对于掌握编程技能和培养算法思维至关重要。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关键概念和技术,逐渐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这种反复学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微课的可反复学习性质在计算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不稳定性

计算机教学依赖于技术设施,但技术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能成为问题。网络连接不稳定、设备故障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师资不足

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但计算机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教师更新知识和保持与业界的联系可能是一个挑战.

(三)缺乏互动与沟通

在线教学虽然带来了灵活性,但也可能导致师生互动减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弱,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学术诚信问题

在线教学环境下,学生可能更容易通过抄袭和作弊来完成作业和测验,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公平性和学术诚信。

三、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知识点解释和概念讲解

借助微课的教学手段,我们得以向学生深入解释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和知识要点,涵盖了从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到算法等一系列关键主题。在这些抽象的概念之中,我们发现微课所提供的多媒体元素,如图表和动画,具有显著的帮助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难以捉摸的概念。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带来困扰。然而,通过在微课中嵌入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我们能够将这些概念呈现得更加直观生动。举例而言当我们讲解数据结构时,通过图表能够将抽象的数据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而在介绍算法时,动画则可以将算法的执行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现,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算法的实际运行步骤。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多媒体元素不仅可以简化复杂的概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科学中,动手实践往往比纯理论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通过在微课中插入代码演示、交互式模拟等,我们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编程过程中,更加亲身地体验计算机科学的魅力。

(二)代码示范与实践指导

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扮演着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升编程技能的关键角色。通过在微课中的演示和示范,学生得以获得对于编写代码、解决实际问题的直观理解,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具信心和熟练度

计算机编程往往需要学生在纸面上抽象地构思出解决方案,然后将其转化为代码。这个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颇具挑战,然而,微课的演示和示范能够消除这种抽象性带来的障碍。通过展示实际的编码过程,学生可以一步步地跟随教学视频,观察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编程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代码的构建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编程技能。

微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在微课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编程技能。微课的在线环境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编程技能水平除了单纯的编程技能,微课的示范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编码技能更为重要。通过观看示范,学生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在实际情境中更加灵活地应用知识。

(三)实际案例和项目应用

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体验,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在微课中融入实际案例和项目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术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够学习到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难题的实用技能。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通过模拟实际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和运行机制。

同时,实际案例和项目的引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常常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挑战

(四)自主学习和复习

微课在高等计算机教育中赋予学生更大学习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进度、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微课,塑造个性学习路线,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为学生创造了个人化、高效的学习体验。

传统课堂教学有固定进度,不同学生跟进的难度不同。但微课改变了这一情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微课内容。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可以快速跳过,专注难度更高的内容。对于难点,学生可以多次学习以确保深刻理解。这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体验。

此外,在复习阶段,微课也具有巨大的优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通过反复观看,学生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强化自己的理解,提升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微课平台通常还提供了课后习题和测验,供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巩固复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堂翻转教学

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更加互动和深层次学习的方向转变。通过在课前观看微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和实践,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解释基础概念,这消耗了宝贵的课堂时光。而通过微课作为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多地进行深入讨论和实际练习。这种教学模式颠倒了传统方式,激发了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等实际活动中。

课堂翻转模式鼓励深层次学习。学生通过微课在课前学习基础知识,这使得课堂时间更多用于深度讨论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问题,促进高层次思维。这种互动和深刻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课堂翻转模式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他们自主学习微课并参与课堂讨论,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立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技能,为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我们可以期待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设计、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不断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珊.微课在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 2021(14):2.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14020.

[2]张海娟.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 017(022):242-243.

[3]宋雪."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2(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