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现存问题;反思与优化
正文
引 言
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形成“五育”并举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劳动的教育力量[1]”.马卡连柯特别强调,“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坏,而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2].劳动教育在育人中具有深远影响,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学生课程等负担的加重弱化了劳动教育[3],对比国外劳动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更好地实现“劳动的教育力量”[4]是目前大中小学遇到的新难题,急需我们反思和优化.
1 比较分析国外劳动教育
国外的大中小学都在先后开展劳动教育,因国家背景、教育倾向等不同导致劳动教育的模式、特点和课程体系的差异化(表1).综合分析发现,(1)学校、家庭和社会均承担着劳动教育的职责,其在劳动教育中分别发挥主导作用、基础作用和支持作用[5].(2)劳动教育既包含实践劳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还包含多学科相互交织的基础素养教育.(3)劳动教育是将劳动行为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表1 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劳动教育
国家 | 劳动教育模式 | 劳动教育特点 |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
日本 | 基于校园和家庭开展劳动教育 | 从小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生活本领,在家注重家政教育.学校恰当的创造实践条件,开展田地教育等劳动实践. | 家政教育 生活教育 田地教育 |
德国 | 培训优秀师资开展劳动教育 | 注重培养劳动教师师资的实践能力进而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教师培养有两种.(1)在结构上以专业职业化为基础;(2)以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为基础,多学科劳动教育为生活主线. | 技术教育 经济教育 家政教育 职业教育 |
美国 | 围绕职业生涯开展劳动教育 | 劳动教育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开展,劳动教育与体育、艺术、爱国教育等基础素养教育相互交织. | 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
芬兰 | 综合学科开展劳动教育 | 具有悠久成熟的课程历史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不仅停留于对于某种具体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且发展学生的技能和促使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 手工课 家政教育 编程教育 综合课程 |
注:表中对比总结内容来源于文献[6-9].
2 反思劳动教育的不足
2.1 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
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劳动、劳动课三个层面上.实践者的观念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学生参加劳动,劳动教育等于劳动;制度化的设计者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上劳动课,劳动教育等于劳动课[1].而实际上,劳动教育、劳动、劳动课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并不等同.周兴国[1]认为劳动教育既是为了劳动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前者把劳动作为教育的目的,后者则是把劳动作为教育的手段.
2.2 劳动教育的弱化现象严重
随着中国学生的课程负担不断加重,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课程时间替代.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韩国、法国和英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分别为1.2、0.7、0.6和0.5小时,而中国仅为12分钟[3].不仅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育人要求中弱化了“劳育”,中学和大学亦是如此.
2.3 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大中小学先后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是一些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延用实践者的观念和制度化的设计思维开展劳动教育.即劳动教育偏向于学生参加劳动或上劳动课,在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实践活动上缺乏统筹与规划.
2.4 劳动教育的师资培训弱化
在德国,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劳动教师师资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劳动教育开展之前不仅在专业职业化上进行实践培训,还在多学科综合能力上进行基础素养培训.然而,我国以往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弱化了这一培训环节,劳动教师师资基本以专业背景或实践积累为基础从事劳动教育.
2.5 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劳动教育过分的依赖于学校的主导作用,软化了家庭在劳动教育在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4].未能很好的形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4].
3 劳动教育的优化建议
3.1 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
劳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劳动价值观教育,着重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内在动机,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真正发挥劳动具有的求真、求善、求美、求难的教育功能[10]。然而不少学生对劳动教育意义感与目标缺失,不能客观地认识与把握劳动教育的定位与意义,加之容易受负面思潮的干扰,从事劳动的内在动力不足、态度消极逃避[11]。基于此,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保障。
3.1 完善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与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联动才能形成育人合力[5].(1)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主要突出家政教育.一是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整理衣物和家务等能力;二是在家政教育中不断地灌输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育人价值观.(2)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强调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一是设置学时,包括劳动教育课学时和专题教育学时等;二是定时开展实践活动,如劳动周、劳动月、集体劳动等;三是设计与规划课程内容,学校要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3)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主要侧重支持劳动资源.如生态园、种植园等劳动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以及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博物馆等场所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都离不开政府统筹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5].
3.2 培养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是劳动发挥教育的力量源泉,很大程度的决定着劳动教育效果.在大中小学首先培训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是着力解决有“劳动”无“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例如,日本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本领,在家注重家政教育;美国在高中阶段偏向于就业为主的劳动教育;芬兰主要通过综合学科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与能力;德国主要培养中小学生在技术、经济、职业、家政等领域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生活[7].
3.3 活用校本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确保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基础保障,是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充分整合、统筹、挖掘校本资源来丰富劳动内容.例如,(1)参与脱贫攻坚的教师中不乏优秀共产党员、劳动道德模范和先进个人等典型案例,这些素材都可以作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内容.(2)以校园为“剧本”,教师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打造校园景观的“主角”,从事富有设计思维的体力劳动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3)职校和高校除上述举例外还可以利用本校的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等从事劳动教育;用科研和服务反哺劳动教学.
3.4 多学科协同创新劳动育人
多学科、跨学科开展劳动教育,将学生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效结合,以期全面发展,劳动育人。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有诸如教育学、艺术学和农学等领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的劳动教育是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是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协同统一.其中,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是强调“劳动”与“教育”相伴而行,并非孤立存在;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协同统一则是强调以“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多学科协同劳动育人。
4 结语
(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富有教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劳动”与“教育”孤立实施的问题.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与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
(2)综合分析国外劳动教育现状,反思以往劳动教育中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劳动的教育力量”,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兴国.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J]. 人民教育, 2020(Z3):59-61.
[2] 邱国梁. 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74.
[3] 刘明星, 刘冰. 开展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综合素质——以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营建劳动实践为例 [J]. 区域治理, 2020(3):213-215.
[4] 吴辰琦, 肖菊梅. 赞可夫劳动教育观初探 [J]. 教师, 2020(23):62-63.
[5] 郝志军, 哈斯朝勒.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 [J]. 人民教育, 2020(8): 23-26.
[6] 日本劳动教育:中小学农艺、园艺、家政教育. https://www.sohu.com/a/287179276_372526.
[7] 赖新元. 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009.
[8] 谷贤林. 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J]. 人民教育, 2018,21:77-80.
[9] 康建朝. 芬兰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手工教育,为何如此受重视? https://new.qq.com/omn/20191231/
20191231A03Z2H00.html.
[10] 高建东. 劳动抑或教育: 我国高校学生助理制度的现实与反思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23(2):31-38.
[11] 赵聪环, 张玉凤.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自我领导力的视角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23(2):3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