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衔接职业本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正文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而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则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然而,目前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进行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
一、高职衔接职业本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衔接职业本科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通道,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更加灵活、便捷的成才路径。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改革还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更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
(二)有利于拓宽人才成长空间
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天花板”效应,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专科学历后,难以获得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机会,职业发展通道较为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高职衔接职业本科打破了这一局限,搭建了纵向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这一培养模式,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获得本科学历,从而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高职衔接职业本科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衔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密切合作,校企之间也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推动校校、校企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可以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同时,校企合作也将更加深入,企业可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项目研究等环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二、高职衔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最新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理论教学占比过高,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科学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难以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所学知识零散化,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对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不够精准,也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条件作为支撑,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小、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训练需求;实验实训设备陈旧、故障率高,难以开展针对性、实战性的训练项目;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匮乏,难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不够稳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较少,工学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训练。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更新较慢;二是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不够紧密,缺乏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校企之间缺乏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影响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水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使得人才培养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评价机制单一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目前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价指标单一,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要素重视不够,评价结果片面化,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程度不高,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估和监督。评价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较少,难以动态地监测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机制不健全,评价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难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评价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三、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理实一体化”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对接行业标准,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完善,避免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通过调整实践教学课时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再次,要积极开发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资源,采用项目化、情境化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学习和实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
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条件。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内外部优质实训资源,建成集仿真与实物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开发贴近行业实际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操训练;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发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身临其境的实训效果。此外,将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集实境与虚拟、线上与线下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平台,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保证和促进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评价机制改革要突出应用能力导向,制定全面反映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表现全面纳入评价范围,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中,要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表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将创新能力、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职业适应能力。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结果要得到充分运用,将其作为诊断问题、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常态化的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促进“多方联动”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深化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构建“政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让行业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聚焦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深度合作,打造政府支持、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协同育人格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零适应期”的实用人才。鼓励师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升服务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唯有不断深化“多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
结束语
高职衔接职业本科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途径,要立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破解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制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高职衔接职业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改革任重道远,需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进,最终建立起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卫竞争,梁因,朱晓晨,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1):177-179.
[2]谭丽娜,白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引领下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9):112-114.
[3]于梦琦,李雪峰.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02):34-36.
[4]张淑芝.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30(01):33-37.
[5]高嘉佳.产业学院背景下城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5):177-180.
[6]王珂,李晓红.5G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6):83-84.
基金项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课题(编号:J-24-05)
作者简介:王卫娜(1991),女,河北省邢台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
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永顺街478号,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830000
电话:17799239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