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报如何在基层防汛工作中发挥作用
摘要
关键词
水文测报、基层防汛、预警机制
正文
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洪水灾害的阴霾笼罩着大地。基层防汛工作宛如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水文测报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科技先锋,通过实时监测、精准分析和科学预报,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提升了防汛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一、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信息、科学的决策支持、提升预警和响应能力、加强水利感知以及促进队伍建设。这些都有助于基层防汛部门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前期预警
水文测报系统如同敏锐的眼睛,紧盯着河流水位的波动,洞悉洪水的脉动。它能够在洪水来临之前发出警报,使基层防汛部门和广大群众得以提前做好准备,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减少灾难的冲击。基层防汛部门根据水文测报提供的数据,能够更科学地制定防汛方案和应急措施。在水位即将超过警戒线时,可以提前启动预警系统,组织人员疏散,减轻灾害损失。
(二)中期决策
水文测报所提供的详尽数据和深刻分析,成为防汛指挥决策的智慧源泉。基层防汛部门依据这些信息,综合利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航拍航测测量技术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能够显著提升基层防汛部门的预警和响应能力。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险情,为抢险救灾提供有力支持。
(三)资源整合
水文测报工作能够实时收集、处理和传递水文数据,为基层防汛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水位、流量、降雨等关键数据,是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此外,水文测报工作对基层防汛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价值。通过组织水文勘测技能培训、派遣应急监测队伍等措施,可以提高基层防汛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防汛队伍。
二、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面临着设备和技术支持不足、人员不足和专业能力欠缺、信息共享不畅通、预报和监测能力不足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基层防汛部门的支持和投入,提高水文测报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一)设备和技术支持不足
基层防汛部门往往缺乏先进的水文测报设备和技术支持,导致在面临突发的洪水灾害时,无法迅速、准确地获取水情数据,从而影响防汛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防汛抗洪能力受到限制。
(二)人员不足和专业能力欠缺
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期间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无法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同时,部分工作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操作水文测报设备或解读水情数据,从而影响了水文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信息共享不畅通
水情资源需要有效、实时共享,以形成有效部门联动,降低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防汛过程中,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存在问题,导致信息共享不畅通。这可能导致抢险救灾工作无法及时开展,影响了灾害应急响应效率和准确性。
(四)预报和监测可能达不到要求
基层防汛部门可能达不到高精度的预报和监测能力,可能无法准确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从而影响了防汛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汛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系统维护等方面。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基层防汛部门在预算上可能达不到要求,导致水文测报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路径
(一)明确水文测报的核心内容
水文测报是基层防汛工作的科技之盾,精准预警和科学评估,都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保障。面对未来的挑战,应当不断加强水文测报的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要明确水文测报的核心内容,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1)预警系统
水文测报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高效的洪水预警系统。通过安装在水体关键位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流量、降雨量等关键指标,一旦超出预设的安全阈值,系统便会立即发出警报,如同古代的狼烟,迅速传递危险信号,为防汛部门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
(2)监测网络
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水文监测网络是水文测报的基础。这个网络由众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水库等关键点位的监测站点组成,它们如同遍布大地的触角,收集着各种水文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技术,将这些数据实时传回中央处理系统。
(3)灾害评估
水文测报还包括对洪水灾害的科学评估。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预测洪水的范围、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为防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强化复合人才培养
基层防汛工作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从预防到响应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汛组织体系、加强水情监测预报、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普及防汛知识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基层防汛工作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基层防汛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人员作为基层防汛工作的关键要,加强水文测报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由水文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团队,确保各岗位的专业性和互补性。鼓励和支持水文测报技术的创新,如同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尖端技术,提升水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使之更加精准高效。
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活力。继续深化对人员层面的重视,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人员为核心,推动水文测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防汛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整合多种检测手段
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水位观测到流量测验,从降水量观测到水质监测,再到地下水监测和水文情报的提供,每一个环节都是构建智慧防汛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是水文测报的基础,通过实时监测河流水位的变化,为防汛预警提供第一手资料。水位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河流的蓄水和排水能力,是判断洪水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在基层防汛中,水位观测如同预警之眼的明眸,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为防汛决策提供时间上的优势。常用的水位计包括浮子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雷达波水位计等。主要用于测量水体的水位高度变化。一般安装在监测站点的水井、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确保能够准确测量水位变化。
(2)流量测验
流量测验是了解河流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体积,可以准确掌握河流的流量变化。在基层防汛中,流量数据对于评估洪峰的到来、预测洪水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至关重要。流量测验如同掌握洪流脉动的关键,为防汛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3)降水量观测
降水量观测是监测大气降水活动的直接方式,通过记录不同时间段的降水量,可以分析降水强度和分布规律。在基层防汛中,降水量观测如同雨神的密语解读者,能够帮助防汛部门预测降雨对河流的影响,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降水量观测主要采用雨量计。主要包括翻斗式雨量计、激光雨滴测器等。一般安装在开阔地带,避免遮挡,确保能够准确测量降雨量。
(4)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关注的是水体的化学和生物特性,通过检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pH值、溶解氧等指标,可以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在基层防汛中,水质监测如同守护生命之源的卫士,同时要定期更新监测设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防止因洪水引发的水质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在检测点布置时要确保监测站点应能代表所在区域的水文特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应覆盖不同水体类型、不同地理区域,以全面监测水文状况。
(5)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监测关注的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下水质的状况,通过长期监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流动规律。在基层防汛中,地下水监测如同洞察地下的秘密,有助于预防因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地面塌陷和建筑物损坏等问题。要根据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合理规划监测站点的分布,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强化数据共享
强化水文数据共享在基层防汛工作路径中,是提升防汛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数据标准化、平台建设、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设,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开放、共享的水文数据环境,为基层防汛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与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跨领域的数据共享网络。同时要制定统一的水文数据采集、编码和存储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数据清洗、验证和修正,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分发于一体的水文数据共享平台。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确保水文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快速共享。保证水文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严格的设备维护、专业的人员培训、严谨的数据校验和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准的水文监测网络,为基层防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共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水文测报在基层防汛工作中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加强水文测报工作,能够提高防汛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汛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地减轻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如同守望者一般,高度重视水文测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基层防汛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共同守护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岩, 韩继光. 探析水文测报应对气象极端天气[J]. 山东水利, 2024, (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T 247-2020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021:66.
[3]滕万军. 水文测报系统在某大型水库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 第29卷(8):64-66.
[4]李光录1, 樊立娟2. 基于IHA-RAV法的长江源区生态水文情势变化[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3, 第40卷(1):37-4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