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秦向东 李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影响,随后详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学生、教师现状分析,最后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资源整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使高校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力,为未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计算机应用

正文


项目课题:(校级)课题:“逆向翻转”教学理念与方法及其在计算机编程类课程中的实践(编号:2022JB32);广西自治区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面向新工科专业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知识图谱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编号 2024JGB405)

 


引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数据技术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内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影响

(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迅猛,源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数据生成量的爆发性增长。互联网、物联网、移动设备等大量数据源的普及,使得数据种类和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大数据技术通过先进的计算和存储手段,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为大数据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使得数据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度扩展,能够从复杂多样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见。大数据技术在商业、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推动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随着隐私保护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数据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大数据技术将更加规范和高效地应用,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1]

(二)大数据对计算机专业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专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融入数据科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使学生掌握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编程技能,还需理解统计学、数学和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教学方式也从传统课堂转向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实践导向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高校逐步建立数据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的职业需求,要求教育体系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计算机专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备前沿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2]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严谨,能够有效传递基本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面对面教学便于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习进度。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难以迅速反映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此外,传统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际项目中的经验较少,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大班授课模式使得个性化教学难以实施,无法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学生注重考试成绩,而非实际技能的提升,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适应技术快速变化、增强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校亟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项目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学生对基础编程语言和算法有较好的掌握,但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项目时,往往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索能力,能够主动学习新技术并参与各种编程竞赛和项目开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依赖课堂教学,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难以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应用。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但学生对这些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不够深入。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实验设备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在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时感到压力较大,学习负担较重。尽管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新技术的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这也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4]

(三)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系统传授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经典技术。然而,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使得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脱节。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科研任务的繁重往往影响教学质量。一些教师虽然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一个挑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实践和互动的需求。部分教师尝试引入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资源支持,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教师在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资源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高校在教师培训、资源配置和教学改革支持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是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核心力量,但面对新技术和新需求,教师的持续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5]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需求变化

现代企业和组织对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传统的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还需掌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这种需求变化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对具备大数据技术能力的毕业生有着强烈的需求,迫使高校必须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企业希望招聘到能够快速上手、解决复杂数据问题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此外,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大数据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高校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更新课程内容,引入真实项目和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对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治理的重视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意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变化对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革新,以培养出适应新技术环境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生发展需求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以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对这些领域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期望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前沿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生渴望更多的项目实践机会和与行业接轨的实训课程。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高校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还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案例,参与跨学科合作,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的需求也在增加,他们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和双语教学课程,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满足新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

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时,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内容的更新应包括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学习。课程设置应从传统的编程和数据结构扩展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的实现等,使学生能够掌握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处理的全流程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最新的技术,还能够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方法的更新需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转向多元化和实践导向。引入项目式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作的能力。案例教学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和挑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翻转课堂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预习和课堂讨论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实践。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与统计学院合作开设数据分析课程,与工程学院合作进行智能系统设计,以及与商学院合作进行商业智能案例分析等,这些跨学科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应用场景,增强其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校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内容、实验室设施和教学人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评估和调整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全面覆盖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这包括更新和设计新的课程,如数据科学、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等,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最新的技术。教学实验室和计算设施的整合与升级也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造多功能、高效能的实验室环境,配备先进的计算设备和数据存储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和项目实践平台。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如与工程学院合作进行智能系统设计、与医学院合作进行健康数据分析等,以应对不同领域的实际挑战。教学资源整合还包括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发展。高校应通过培训和引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前沿科研成果的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教学创新和项目开发的可能性。同时,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视野和最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入项目化学习和实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其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同时,还要建立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或实习,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了解行业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高校还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术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技术更新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引进具有深厚行业实践经验和前沿科研成果的教师。这些教师能够不仅传授学科基础知识,还能够将实际行业应用场景和案例带入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更为真实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也至关重要。高校应该提供持续的教师培训机会,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兴技术、教学方法和行业趋势。这种培训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更新,还应该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联系,为教师提供参与行业项目和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激励措施,如学术成就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发挥创新精神和积极性。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有助于高校在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上迈向新的高度。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技术与实践能力的需求,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琼,郑峰.应用型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03):63-67.

[2]李秀玲.计算机应用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21,(04):20-21.

[3]普布卓玛,张阿兰.西藏高校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藏教育,2019,(08):15-18.

[4]马文静,甄力维,闫虎,等.专业应用导向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8):49.

[5]马健.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7,(31):82+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