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武术教学中游戏化策略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幼儿、武术教学、少儿武术
正文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幼儿发展的要求。武术项目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因其趣味性和发展性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竞技化武术的训练运动量大、运动强度高,对幼儿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等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武术活动的目标定位需打破竞技武术的框架,聚焦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将游戏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凸显武术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课程、游戏、生活融为一体,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育观念,在武术课程中设计适合幼儿的专项游戏活动内容,使幼儿获得适宜和有效的发展。从课程游戏化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的幼儿武术教学模式,贴合幼儿武术教育教学游戏化特点及政策,优化现有内容,从而实现幼儿在武术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1幼儿武术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1.1幼儿武术游戏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当代儿童的培养水平,儿童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少年强则国强”,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政策大力支持下,开展幼儿武术是顺应国情需要的,也是对建设体育强国重要内容的积极响应,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富强的不可或缺的动力。鼓励幼儿尝试武术运动可以促进其身心、体质全面发展。在幼儿武术课程中合理引入游戏活动将武术以趣味性为主,它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运动兴趣,通过学习任务或游戏挑战保持好奇心、主动性、专注性,在过程中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及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从查阅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家长较为重视学习科目的成绩,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呈现“重智轻体”的局面,对孩子的培养集中于学习和智力方面,相反参加锻炼身体和娱乐运动的减少。体育课程是幼儿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可以锻炼幼儿体魄,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塑造幼儿强大的内心。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又是强身健体、自我防护的传统技艺,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之举。通过贴合幼儿武术教育教学游戏化的特点,优化现有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武术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培养他们的毅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幼儿武术游戏化教学的理论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武术活动作为一项体育活动,首先具有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意义。其次,武术作为专项运动,由于其专项特点而对达成《指南》中健康和社会领域的某些目标有特别意义。健康领域中对少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术,在武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攻防技击意识和危险意识的传达和培养。社会领域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武术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因而在武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让少儿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因此,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能够从小培养幼儿对武术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体质健康,为传承武术运动选拔人才。最终希望本研究可以让家长、社会、国家、幼教以及从事幼儿体适能培训的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少儿武术运动对于儿童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身心健康,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同时掌握如何进行幼儿武术游戏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 幼儿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2.1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化
目前武术教学活动中教练以教授技能为主,武术作为一种专项运动,很多时候教学风格相对严肃认真。教学流程比较固定,基本以“热身—体能训练—动作分解教学—放松运动”的顺序进行练习。然而,单一的教学模式、教练们的‘口令式’指令、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导致学员对武术的兴趣低下。处在幼儿时期的学员年龄大多在7岁以下,体能有限,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左右,年龄较小的学员基本很难长时间坚持“扎马步”等专业基本功动作。经常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半,就有学员提出想休息的需求。当幼儿体能跟不上教学时,体力无法支撑练习,动作就会达不到要求,进而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易产生情绪波动。以上情况的发生,也是导致课程进行期间教学效率下降,无法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主要原因。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武术的长期热爱和参与积极性。
2.2家长过于重视短期成果
武术作为一项运动,对幼儿提升身体素质、锻炼柔韧性、增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但是,学习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反复练习技能,许多家长追求短期目标,往往在新学员练习1-3节课后就会询问教练,为什么孩子只会一些简单动作。急于求成、重视短期成果的心态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幼儿学员基本功不扎实,动作浮于表面形成“花拳绣腿”的状态。家长的这种态度不仅给幼儿带来压力,还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幼儿无法真正掌握武术的核心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会陷入负循环:基础不牢固导致动作不规范,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最终可能放弃武术学习。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可能让幼儿错失通过武术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武术教育教学中,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贴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2.3武术教学中游戏化不够深入
《幼稚园课程标准》指出,游戏是幼稚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游戏的目标、内容和最低要求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将其作为活动主题的重要来源。李燕强在《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这一篇著作中表示,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体育游戏是非常必要的,在融入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体育游戏的特点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要采取适当以及合适的游戏方式,从而使体育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一大重要教学手段。许多老师在开展武术教学时虽然也采用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出现在课堂的游戏多数是照搬以往老旧的游戏。此外,教师所采用的游戏无法与武术内容训练巧妙的融合起来,缺乏创新的武术游戏也更难以激发幼儿参与武术学习的兴趣。
3游戏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以兴趣促发展—改良创新教学模式
一般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结束环节”。在准备环节中,传统的圆场跑、快慢跑容易让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引入游戏化理念后,可加入节奏跑与热身操,将幼儿喜爱的音乐如《少林雄风》《少年中国强》等与热身动作和基本武术动作结合编成武术操。在活动设计上增加趣味元素,如幼儿扮演小武侠穿越平原和树林传递情报。在圆场跑道上设计地形,弯道设置障碍模拟树林,直道模拟平原加速跑,同时播放适宜的背景音乐。这不仅能热身防止运动伤害,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在课程开始阶段快速调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拓展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运动能力,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增添挑战性的趣味游戏任务。幼儿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性的游戏。教学中加入游戏化策略,不仅是取趣味名称,而是设计出有情节的竞技游戏。游戏过程应包括武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满足武术教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员领悟武术技能技巧,兼具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武松打虎”设计为弓步冲拳练习,以上肢进攻为主,辅以反应判断能力练习,使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掌握新动作。在结束环节,教师应注重鼓励性评价。幼儿的基础动作认知能力、动作感知觉能力、基本体能较弱,结束阶段需帮助他们平复呼吸、缓解肌肉酸痛,适宜进行舒缓的拉伸练习和轻松的武术小游戏,同时回顾本次课所学武术动作。对幼儿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信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幼儿对武术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其在快乐中成长,在游戏中发展。
3.2善优化勇创新—科学选择游戏模式
将游戏化教学模式引入武术教学,目的是寓教于乐,提升幼儿对武术学习的热情,促进武术教学活动向优而行。教师应科学选择游戏模式,避免任意选择游戏。设计游戏之前要了解幼儿,熟悉其年龄特征,找准兴趣点,避免过于低幼化或成人化的游戏,确保学习效率提升。教师需将武术教学内容与幼儿发展情况相结合,设定明确适宜的教学目标。游戏动作要求应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避免单一反复练习或动作过多过快,使幼儿跟不上或练不成。应兼顾幼儿已有的活动经验,起到预习和复习作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点对面”模式,即一类游戏对应多种武术动作,逐步总结不同类型游戏与武术动作的对应关系。例如躲闪障碍跑能提升幼儿灵活性与反应能力,既可练习防御动作,也可增加上下肢结合的进阶练习。在游戏化教学中,要注重幼儿安全。开展教学前要检查、测试场地安全性,确保教具符合标准。安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幼儿看到新教学材料和游戏环节容易兴奋。因此,创新游戏模式时要考虑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如过度冲击的动作。科学选择和优化游戏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幼儿对武术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其在快乐中成长,在游戏中发展。
3.3打基础强体质—游戏融入日常练习
大多数少儿武术培训学校与幼儿园基本以一周一次武术技巧学习课为主。受武术培训的专业性限制,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所能配合指导的方面,通常以培养幼儿进行增强体能与体质的练习为主。打基础强体质,身体素质提升之后幼儿的意志品质也会更加坚韧。在低龄学员学习过程中,当接触到前滚翻、侧翻等难度提升的动作时,年龄小的孩子会有一些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在日常的体能游戏锻炼中,增加提升勇气的环节,逐步培养孩子更勇敢更坚强地面对新挑战。例如武术教学中每个动作都离不开基本的步法,如弓步、马步等。这就需要对下肢力量进行锻炼,在游戏环节可尝试设计高箱子跳跃项目,促进下肢腿部肌肉的增强,既能增加勇气又能加强幼儿身体灵活协调性。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在相关体育活动练习中融入武术教学相关元素。如儿童喜爱的手指谣、户外自主游戏、少儿体操、各类传统游戏、室内体育活动等环节中是否有类似武术的动作可以融入其中,或用武术相关动作进行替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将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提升、克服畏难情绪等多方面培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武促学、以武育人的目标。通过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其学习武术的自主性以及自觉性,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喜欢上武术学习。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本研究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对提升幼儿学习武术的兴趣有明显帮助。在幼儿武术教学过程中,受其年龄发展限制,教练应寓教于乐,将游戏活动与技能练习有机结合。合理选择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并注意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灵活调整活动方向;课后根据幼儿行为反馈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本研究仅针对幼儿武术入门阶段的游戏化培训进行探讨和建议,在更深入的进阶学习中,许多武术动作的技能掌握需要更多次的反复练习,并且很多武术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身体素质要求。针对高级阶段的学习,需要教学者因时制宜,遵循学员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进行新的教学探索实践。但不论哪个阶段的武术学习,都需要明确以促进学习者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令学习者真正了解武术活动、喜欢武术活动、掌握武术动作,从而发挥和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冬冬.体智能游戏在少儿武术培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21-06-01
[2]曹佩芳.从武术的本质特征浅论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3,003(011):134- 135.
[3]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21(4):420-422.
[4]张卫兵.游戏教学法在师范院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6,37 (05):150.
[5]徐家敏;隋红.我国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J].体育视野,2021(08):97-98
[6]于晶.“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7]陈晓燕.幼儿园“趣味小篮球”活动的价值及其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23(04):83-86
...